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
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
白话文翻译:
一朵蜡梅的香气可以飘散十里,更何况当满树盛开的时候。承受这份恩泽的,不在于它的外表,谁敢与它争香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蜡梅:一种梅花,花色黄,香气浓郁,通常在寒冬时节开花。
- 承恩:受到恩惠或恩泽。
- 斗香:比香气,争香气。
典故解析: 蜡梅在中国诗歌中常常象征坚韧和清香。它在寒冬中绽放,象征着逆境中的生机与希望。诗中提到的“斗香”,反映了诗人与蜡梅之间的情感联结,如同在与其他花卉的竞争中,蜡梅以其独特的香气胜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生于1086年,卒于1135年),字君立,号石林,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物,情感细腻,语言简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蜡梅盛开之际。诗人通过对蜡梅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花卉独特香气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蜡梅为题,简短而精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力的赞美。开头一句“一花香十里”,既是对蜡梅香气的高度赞美,又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了蜡梅的独特之处。此句不仅仅在描述花的香气,更是象征蜡梅在严酷寒冬中所散发的生机与力量。
接下来的句子“更值满枝开”进一步强化了蜡梅的美丽。当满树蜡梅都开花时,那种香气更是令人陶醉。诗人通过对蜡梅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心境。
“承恩不在貌”一句则转而引申至对内在美的思考。蜡梅的美在于其香气与坚韧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外表的华丽。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反映了对品质和内涵的重视。
最后一句“谁敢斗香来”则带有一种自信和骄傲,蜡梅的香气无人能敌,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蜡梅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花香十里:蜡梅的香气远扬,表明它的独特之处。
- 更值满枝开:当花盛开时,香气更为浓烈,展现了蜡梅的美。
- 承恩不在貌:真正的美在于内在,不在于外表的华丽。
- 谁敢斗香来:自信满满,蜡梅的香气无人能敌。
修辞手法:
- 夸张:通过“一花香十里”表达蜡梅香气的独特和强烈。
- 对比:内在与外在的对比,强调真实美的价值。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赞美蜡梅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精神,并借此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梅:象征坚韧与纯粹的香气。
- 香气:代表高尚的品质和内在美。
- 开花: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蜡梅的香气能飘散多远?
- A. 一里
- B. 十里
- C. 百里
- D. 千里
-
诗中“承恩不在貌”的意思是?
- A. 看外表
- B. 看内在
- C. 不看任何东西
- D. 看财富
-
“谁敢斗香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卑
- B. 自信
- C. 失落
- D. 疑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但陈与义更侧重于花卉的内在美,而李白则通过月亮表现孤独与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词典》
- 《古诗文阅读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