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南阳》

时间: 2025-01-25 22:47:06

今日东北云,景气何佳哉。

我马且忽驱,当有吉语来。

春寒欺客子,满意旗下杯。

百年耳频热,万事首不回。

卧龙今何之,有冢今半摧。

空余乔木地,薄暮鸦徘徊。

怀古视落日,愧我非长才。

却凭破鞍去,风林生七哀。

意思解释

次南阳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原文展示

今日东北云,景气何佳哉。我马且忽驱,当有吉语来。春寒欺客子,满意旗下杯。百年耳频热,万事首不回。卧龙今何之,有冢今半摧。空余乔木地,薄暮鸦徘徊。怀古视落日,愧我非长才。却凭破鞍去,风林生七哀。


白话文翻译

今日东北有云,天气是多么好啊。我骑马疾驰,心中期待着吉祥的消息。春寒还在欺负客子,满意的饮酒在旗下。百年过去耳旁常热,万事却始终无法回头。卧龙如今去向何方,坟冢已经半毁。只剩下高大的树木,黄昏时分乌鸦徘徊。怀古望着落日,感到愧疚自己才学不够。只好靠着破鞍离去,风中树林生出七种哀怨。


注释

  • 今日东北云: 指的是当日东北方的云彩,象征天气晴朗。
  • 我马且忽驱: “且”是暂时的意思,表达急切的心情。
  • 春寒欺客子: 春天的寒冷让客人感到受欺负。
  • 百年耳频热: 指长时间以来的热闹与繁华。
  • 卧龙: 指诸葛亮,寓意才智之人。
  • 空余乔木地: 只剩下高大的树木,暗示昔日繁华已去。
  • 愧我非长才: 感到羞愧自己才华不够。

典故解析

  • 卧龙: 诸葛亮的别称,象征着智慧与才能。
  • 春寒: 象征着人生的困境和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字承天,号容斋,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以及对自己才华不足的自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与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次南阳》是一首充满感怀与思索的诗作,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历史人物,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开篇描绘了清朗的天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与期待。春寒的描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述,更是对个人处境的隐喻,表明在美好的外在环境下,内心却依然感到孤独和寒冷。

接下来,诗人提及“百年耳频热”,说明时间的推移带来的繁华与热闹已渐渐远去,人生的种种经历让他感到无奈与疲惫。对卧龙的追忆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历史伟人的怀念,反映出诗人对自我才能的失落感。

最后,诗人以“却凭破鞍去,风林生七哀”收束全文,破鞍象征着生活的艰辛,而“七哀”则是对往昔的哀叹,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无奈之情。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出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日东北云,景气何佳哉: 描绘了天气晴好的情景。
  2. 我马且忽驱,当有吉语来: 表达了急切的心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3. 春寒欺客子,满意旗下杯: 春寒的到来让人感到不适,嘴中却仍然在饮酒。
  4. 百年耳频热,万事首不回: 反思过往的繁华与现实的无奈。
  5. 卧龙今何之,有冢今半摧: 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感慨。
  6. 空余乔木地,薄暮鸦徘徊: 描述孤独的环境,映衬心境。
  7. 怀古视落日,愧我非长才: 感到对历史的愧疚与对自身才华的自省。
  8. 却凭破鞍去,风林生七哀: 以破鞍离去,表达了对人生的哀叹。

修辞手法:

  • 比喻: “卧龙”比喻才华横溢的人物。
  • 拟人: “春寒欺客子”赋予了春寒以人的属性,增加了情感色彩。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对历史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我才华的深刻反思,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着希望与自由。
  • : 代表追求与奔赴的生活。
  • 春寒: 象征着生活中的困境。
  • 乔木: 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过往的繁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卧龙”指的是谁?

    • A. 刘备
    • B. 诸葛亮
    • C. 曹操
    • D. 孙权
  2. 诗中提到的“春寒”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生活的困境
    • C. 自然的变化
    • D. 时间的流逝
  3. 最后一句“风林生七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愤怒
    • C. 哀伤
    • D. 无奈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 同样表现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感慨,但更加强调国家的动荡。
  • 李白《夜泊牛津》: 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自由的渴望,情感更加奔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陈与义诗集》
  • 《古诗文常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