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其二 六月二十四日》
时间: 2025-02-04 15:33: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其二 六月二十四日
作者: 陈祖绶 〔清代〕
毒雾漫空,知多少蛟腥作雨。
尚不卜旧时巢燕,傍谁门户。
蜗角河山蛮触战,相持南北皆师旅。
惜将军衣锦未还乡,从征苫。
妖魅嬲,刑天舞。
炮石烈,风潮鼓。
叹苍苍仁爱,何仇下土。
累岁潦荒民困甚,干戈况自萧墙举。
看飞来天堑又鏖兵,雷霆怒。
白话文翻译:
毒雾弥漫天空,不知有多少蛟龙的腥气化作雨水。
燕子还未能卜得旧时的巢穴,依靠谁的门庭?
在这蜗牛似的狭小角落,河山因战争而遭受摧残,南北双方都在对峙。
可怜将军的锦衣尚未得以归乡,仍在征战的艰难中。
妖魔鬼怪在作祟,犹如刑天般跳舞。
炮石轰鸣,风潮如鼓。
叹息苍天的仁爱,何以让仇恨蔓延至土地?
多年来的水灾和荒年,使得百姓困苦不堪,战乱又如何让自己的家园安宁?
看那飞来的天堑,再次演绎战争的惨烈,雷霆般的怒吼。
注释:
- 毒雾:指战乱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恶劣天气。
- 蛟腥:蛟龙的腥气,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不幸。
- 蜗角:比喻狭小的空间,暗示国家的困境。
- 刑天:传说中的战神,象征着勇敢与斗争。
- 天堑:比喻重重阻隔,引申为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祖绶,清代诗人,生于战乱时期,深受社会动荡影响。他的诗在艺术风格上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民生苦难的关注。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民众遭受战乱之苦。诗中反映了对战争的痛心与对和平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无奈。
诗歌鉴赏:
《满江红 其二》展现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忧虑与关怀。开篇以“毒雾漫空”描绘了战火带来的环境恶化,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诗人通过“蛟腥作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接着,诗人感叹旧时的燕子巢穴已不可卜,暗指和平已成奢望,人们失去了安宁的生活。而“蜗角河山蛮触战”则体现了国家的狭隘与内忧外患,南北对峙的局面让士兵无处可去,令人堪忧。
“惜将军衣锦未还乡”进一步加深了对战士的同情,展现了对英雄的遗憾。诗中“妖魅嬲,刑天舞”则用生动的形象表现了战乱中人性的扭曲与冲突。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述与对民生的关切,传达出诗人对苍生的深情厚谊和对和平的渴望,彰显了历史中动荡时代的悲惨画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毒雾漫空:战乱的环境令人窒息。
- 知多少蛟腥作雨:不知多少人的悲惨命运化为战争的代价。
- 尚不卜旧时巢燕:人们无法再回到过去的平静生活。
- 相持南北皆师旅:南北对峙,战士们苦于无尽的斗争。
- 惜将军衣锦未还乡:将军尚未归乡,表现出对战士的惋惜。
- 妖魅嬲,刑天舞:妖魔横行,战斗的场面如同神话中的刑天。
- 炮石烈,风潮鼓:战火连天,形势严峻。
- 叹苍苍仁爱,何仇下土:感叹人间的仁爱为何让仇恨延续。
- 累岁潦荒民困甚:多年水灾与战争使民众困苦。
- 干戈况自萧墙举:战乱中连家庭内部也难以安宁。
- 看飞来天堑又鏖兵,雷霆怒:战争如同雷霆般的怒吼,令人震撼。
-
修辞手法:
- 比喻:“毒雾”、“蛟腥”形象地表达了战争的惨烈。
- 拟人:将天堑与雷霆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妖魅嬲,刑天舞”体现了诗词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战乱带来的痛苦与对和平的渴求,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反映了历史的悲惨与人道的关怀。
意象分析:
- 毒雾:象征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 蛟腥:代表死亡和悲惨,暗示战争的残酷。
- 燕子:象征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 妖魅:代表战争中的邪恶与混乱。
- 天堑:象征战争造成的障碍与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毒雾漫空”主要指什么?
- A. 平静的天空
- B. 战乱带来的环境恶化
- C. 美丽的自然景观
-
“惜将军衣锦未还乡”表达了诗人对谁的情感?
- A. 对家乡的怀念
- B. 对战士的惋惜
- C. 对战争的赞美
-
诗中“妖魅嬲,刑天舞”中的“刑天”主要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勇敢与斗争
- C. 绝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的乡愁主题相似。
- 《春望》:杜甫的作品,同样描绘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诗词对比:
- 《满江红》与《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战争的痛苦与对民生的关心,但《满江红》更集中于战争的直接描绘,而《春望》则通过个人感受反映大时代的动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陈祖绶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鉴赏与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