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伤》

时间: 2025-01-24 19:11:09

(古有伤王,以崩荡之馀,无恶不为也。

乱亡之由,

固在累积。

故为《至伤》之诗一章二韵十二句)

夫可伤兮?

伤王乎,欲何为乎?

将蠹枯矣,无人救乎?

蠹枯及矣,不可救乎?

嗟伤王!

自为人君,变为人奴!

为人君者,忘戒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伤》

古有伤王,以崩荡之馀,无恶不为也。乱亡之由,固在累积。故为至伤之诗一章二韵十二句夫可伤兮?伤王乎,欲何为乎?将蠹枯矣,无人救乎?蠹枯及矣,不可救乎?嗟伤王!自为人君,变为人奴!为人君者,忘戒乎。

白话文翻译

古代有位伤王,在国破家亡之后,做了许多恶事。国家乱亡的根本原因,实在是积累而成的。所以我写下这首至伤之诗,分为两韵共十二句,真的是令人伤心啊!伤王啊,你究竟想要做什么?难道要蠹虫侵蚀,任其枯萎吗?已经被虫蛀了,难道不可以拯救吗?可叹伤王啊!你身为君王,却沦落为奴隶!作为君主,难道就忘记了警惕吗?

注释

  • 伤王:古代某位君主,因国家灭亡而痛苦。
  • 崩荡:国家的崩溃与动荡。
  • :指虫害,象征着内部的腐蚀。
  • :警惕、警惕性的提醒。

典故解析

“伤王”可能隐喻历史上某位王者的悲剧命运,结合历史背景,反映了因内外困扰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普遍现象。诗中提到的“蠹”,则暗示着腐败与衰败的过程,这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结,唐代著名诗人,以五言诗和古体诗著称,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国家动荡的年代,反映了诗人对政治的关切及对君王失德的控诉,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痛心。

诗歌鉴赏

《二风诗·至伤》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展现了元结对国家和君主的关怀。诗中通过“伤王”的形象,揭示了在动荡时期,君主的失德与国家的衰亡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对“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腐败的无情和国家命运的悲惨。整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警示,提醒统治者要保持警惕、勤政爱民。元结以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深刻地传达了对亡国之痛的无奈和愤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有伤王:引入历史人物,设定悲剧基调。
  • 以崩荡之馀,无恶不为也:暗指王者在国家崩溃后,做出种种恶行,显示出失德的严重性。
  • 乱亡之由,固在累积:强调国家乱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累积的问题。
  • 故为至伤之诗一章二韵十二句夫可伤兮?:诗人的自我反思与感慨,表达了对伤痛的深切感受。
  • 伤王乎,欲何为乎?:质疑君主的意图,表达对其行为的无奈。
  • 将蠹枯矣,无人救乎?:象征国家已被腐蚀,呼唤救助的无力。
  • 嗟伤王!自为人君,变为人奴!:感叹君主失德,落得如此境地的悲惨。
  • 为人君者,忘戒乎:警示统治者要保持警惕,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君主比作“伤王”,强调其悲惨境遇。
  • 拟人:将“蠹”赋予动作,增强了诗的情感与警示力量。
  • 对仗:整首诗结构紧凑,韵律感强,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意象分析

  • 伤王:象征失去权势的君主,带有悲剧色彩。
  • :象征国家的腐败,暗指内部的腐蚀力量。
  • 崩荡:暗示国家的动荡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伤王”象征什么? A. 统治者的失德 B. 普通百姓 C. 外敌入侵

  2. “蠹”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希望 B. 腐败与衰亡 C. 勇气

  3. 诗人对“伤王”的态度是? A. 同情 B. 赞美 C. 批判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描写国破家亡的悲痛。
  • 《秋夕》杜甫:反映动荡时代的忧愁。

诗词对比

  • 元结的《至伤》与杜甫的《登高》均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元结更侧重于对君主失德的批判,而杜甫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楚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