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陇上叹》
时间: 2025-01-24 19:11: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援车登陇坂,穷高遂停驾。
延望戎狄乡,巡回复悲咤。
滋移有情教,草木犹可化。
圣贤礼让风,何不遍西夏。
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诈。
所适今若斯,悠悠欲安舍。
白话文翻译:
驾车来到陇山的坡上,因路途艰险而停下了车。
远望戎狄的故乡,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愤慨。
情感的传播是有道理的,连草木都可以被教化。
圣贤的礼让之风,为何不遍及西夏地区?
父子之间忍心相互猜疑,君臣之间敢于欺诈。
如今的情况竟然如此,让人感到无奈与不安。
注释:
- 援车:指用手拉动的车,古代出行的工具。
- 陇坂:陇山的坡,指地形高低起伏的山道。
- 戎狄:古代对北方民族的统称,常指游牧民族。
- 滋移:滋生、传播的意思。
- 草木犹可化:比喻事物可以改变、教化的可能性。
- 圣贤礼让风:指古代圣贤所提倡的礼让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结,字子华,唐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著称。生于公元661年,卒于公元713年。元结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的感受,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陇上叹》通过对陇山风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沉重担忧。诗的开头,诗人通过“援车登陇坂”的场景,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停滞,仿佛在暗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戎狄乡,表达了对外敌的忧虑和对家国安危的深切感受。诗中提到的“草木犹可化”,强调了教育和教化的重要性,暗示即使是最为简单的事物也能受到影响,这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寄望。
在后半部分,诗人更加直白地抒发了对人心险恶的失望,“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诈”,显示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矛盾。最后,诗人以“悠悠欲安舍”作结,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哀伤的情感。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思考,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与人性的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援车登陇坂”:开篇描绘了诗人艰难跋涉的情景,暗示着旅途的艰辛。
- “穷高遂停驾”:在陡峭的坡上停住车,寓意着对当下局势的无奈。
- “延望戎狄乡”:眼望边疆,触发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 “巡回复悲咤”:回望过去的经历,感到无比悲哀。
- “滋移有情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出对未来的期盼。
- “草木犹可化”:即使草木也能被教化,意在表达人性的可塑性。
- “圣贤礼让风”:提到古代圣贤的道德风范,寄托了对社会美德的渴望。
- “何不遍西夏”:质疑道德风尚为何未能普及至边疆地区。
- “父子忍猜害”:指出人际关系的恶化,表现出家庭内部的猜疑。
- “君臣敢欺诈”:揭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不信任与欺诈。
- “所适今若斯”:对当前社会现状的感慨,表达无奈。
- “悠悠欲安舍”:渴望安宁的生活,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木比作人,强调教化的普遍性。
- 对仗:如“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结构美。
- 设问:通过“何不遍西夏”引发读者思考,提升了诗的批判性。
主题思想:全诗集中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对人际关系的反思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不满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陇山:象征着高远与艰难,寓意对理想的追求。
- 戎狄:代表外敌,象征着国家的威胁。
- 草木:隐喻社会的可变性,表达了对人心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援车登陇坂”的意思是: A. 向陇山进发
B. 停车休息
C. 辱骂敌人
D. 快速行驶 -
“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诈”表达了: A. 和睦的家庭关系
B. 政治的腐败与不信任
C. 教育的重要性
D. 国家繁荣昌盛 -
诗中提到的“草木犹可化”主要是强调: A. 自然的美丽
B. 教育和教化的可能性
C. 草木的生长
D. 阴暗的社会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元结的《陇上叹》与杜甫的《春望》,前者侧重个人情感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后者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战争带来的痛苦。两者在主题上都有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反思,但表现形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元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