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樊水欲东流,大江又北来。
樊山当其南,此中为大回。
回中鱼好游,回中多钓舟。
漫欲作渔人,终焉无所求。
白话文翻译:
樊水想要往东流,大江却又向北奔来。
樊山位于它的南面,这里就是大回水域。
在这个回旋的水域中,鱼游得很自在,钓鱼的船只也不少。
我无意成为渔人,只想随意地享受这一切。
注释:
- 樊水:指樊江,是长江的支流之一。
- 大江:指长江。
- 樊山:位于樊水的南侧,具体地理位置不详。
- 大回:指水流的回旋之地,形象生动。
- 漫欲作渔人:随意想成为渔人,表达一种闲适的心情。
- 终焉无所求:最终无所追求,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樊水”和“樊山”的地名,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熟悉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结(公元659年-公元740年),字子平,号仲平,唐代文学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高尚的品德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作者在樊水与大江交汇之处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渔人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漫歌八曲·大回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中,樊水与大江的交汇,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樊山则为这一景象增添了层次感。作者通过对水流与景色的描绘,传递出一种宁静和悠然自得的情绪。
“回中鱼好游,回中多钓舟”,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水域,渔人们在水中钓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最后一句“漫欲作渔人,终焉无所求”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淡泊态度,他不追求名利,只希望享受与自然的融洽。
整首诗气韵悠长,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樊水欲东流:樊水像是要往东流淌,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
- 大江又北来:大江的北流与樊水的东流形成了对比,展现出复杂的水流状态。
- 樊山当其南:樊山的位置增强了地理的具体性,使读者能更好地想象画面。
- 此中为大回:指这里是一个回旋的水域,形成了特定的自然环境。
- 回中鱼好游,回中多钓舟:描绘了水域的生机与渔人的生活,充满活力。
- 漫欲作渔人,终焉无所求:表达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物质的无求。
修辞手法:
- 对比:樊水与大江的流向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宁静的生活状态,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 拟人:水中的鱼被描绘得如同有意愿地游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淡泊态度,以及对渔人生活的向往。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诗人的内在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樊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变化。
- 大江:代表着宏伟和壮丽的自然。
- 樊山:象征着稳固和永恒。
- 鱼:象征着自由和生机。
- 钓舟:象征着人们与自然的关系和渔人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樊水是指哪个具体的水体?
- A. 黄河
- B. 长江
- C. 樊江
- D. 湄公河
- 诗中“终焉无所求”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 A. 渴望名利
- B. 追求自由
- C. 对物质的淡泊
- D. 对生活的迷茫
- 诗中的“回中”指的是?
- A. 水流的转弯处
- B. 山的南面
- C. 钓鱼的地方
- D. 樊水的源头
答案:
- C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和人生哲理,但更加注重山水的静谧与人心的安宁。
- 李白《早发白帝城》:表现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更多地体现了豪放的个性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