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荒诗》
时间: 2025-01-11 08:11: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炀皇嗣君位,隋德滋昏幽。
日作及身祸,以为长世谋。
居常耻前王,不思天子游。
意欲出明堂,便登浮海舟。
令行山川改,功与玄造侔。
河淮可支合,峰生回沟。
封陨下泽中,作山防逸流。
船舲状龙鹢,若负宫阙浮。
荒娱未央极,始到沧海头。
忽见海门山,思作望海楼。
不知新都城,已为征战丘。
当时有遗歌,歌曲太冤愁。
四海非天狱,何为非天囚。
天囚正凶忍,为我万姓雠。
人将引天钐,人将持天锼。
所欲充其心,相与绝悲忧。
自得隋人歌,每为隋君羞。
欲歌当阳春,似觉天下秋。
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
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
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
吾闻古贤君,其道常静柔。
慈惠恐不足,端和忘所求。
嗟嗟有隋氏,惛惛谁与俦。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述了隋炀帝继位后的情景。隋朝的德行逐渐衰退,给国民带来了灾难,令人们对前朝感到耻辱,却又不愿意像皇帝那样游玩。于是,炀帝渴望走出明堂,乘船出海,想要改变山川的命运,与古代的功业比肩。河流和山峰的变化似乎都可以预见,船只如龙般在水面浮动。遗憾的是,正当诗人到达沧海时,却见到海门山,心中思念起望海楼,却发现新都城已成战争的废墟。昔日的歌曲仍在耳畔回响,但却是一曲凄凉。诗中感叹四海并非牢狱,何必自我囚禁?他人手中握着权杖与工具,而自己内心所求却是无尽的忧虑。即使听到隋人的歌声,也常常觉得羞愧。想要在春日歌唱,却感受到的是秋的萧瑟。歌曲未完,愁绪已浮现。诗人对昏庸的皇帝感到无奈,最终引发了一夫的歌唱,四海的人们都举起武器。诗人回忆起古代贤明的君主,认为他们的治国之道应该是温和的,慈悲的。然而,隋朝的统治者却让人感到失望,似乎无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注释
- 炀皇:指隋炀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朝会的场所。
- 浮海舟:指在海上漂浮的船只。
- 四海:指天下,四面八方。
- 天囚:形容被困于天命或权力之下的人。
- 怨气浮:指心中怨恨之气浮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结,字子厚,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士族,曾任职于朝廷,因其清新简洁的诗风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隋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对统治者的失望与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闵荒诗》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抒情诗,作者通过对隋炀帝统治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的深刻忧虑。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盼。开篇就以“炀皇嗣君位,隋德滋昏幽”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昏暗的政治环境,接着描绘了炀帝的种种作为,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前朝的耻辱感。诗中频繁运用自然景象,如“河淮可支合,峰生回沟”等,暗示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诗人在对比古今时政的同时,深感失望,尤其是对当时皇帝的批判尤为尖锐,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整首诗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也让人深思统治者的责任与百姓的命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炀皇嗣君位,隋德滋昏幽”:指炀帝继位,隋朝的德行已经衰退。
- “日作及身祸,以为长世谋”:日复一日的灾难,反映统治者的短视。
- “居常耻前王,不思天子游”:对前朝的耻辱感,却不思治理国家。
- “意欲出明堂,便登浮海舟”:渴望远行,逃避现实。
- “令行山川改,功与玄造侔”:希望改变自然与命运。
- “河淮可支合,峰生回沟”:自然景观的变化暗示社会动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船舶比作龙,生动形象。
- 对仗:如“峰生回沟”与“封陨下泽中”,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隋炀帝昏庸统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国家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堂:象征权力与统治。
- 海门山:象征希望与理想的归宿。
- 船舲:象征出路与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问:诗中提到的“炀皇”是指哪位皇帝?
A. 唐太宗
B. 隋炀帝
C. 汉武帝
答案:B -
问:“四海非天狱”意在表达什么?
A. 天下太平
B. 人们的自由
C. 统治者的压迫
答案:B -
问:“怨气浮”指的是什么?
A. 愉快的情绪
B. 心中的怨恨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元结的《闵荒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但杜甫更侧重于对战乱的直接描写,而元结则通过历史反思展现了对统治者的批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注释》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