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溪示学者》

时间: 2025-01-24 19:22:13

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

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

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

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

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

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

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

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石溪示学者
作者: 元结 〔唐代〕

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
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
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
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
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
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
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
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

白话文翻译

这条小溪流淌在城下,风景秀丽,令人赞赏喜爱。尤其是春天水流丰盈时,水与石的景象更显得奇特。远处的群山环绕,城市和乡村相互交织。石林环绕着舜祠,正好位于西南方。庭院里没有争吵,郊外的边境已不再设防。时常溪水流来,劝导学者们放下纷争。如今谁不追求武功,儒雅的道理将被遗弃。难道忘记了你们几位,朝夕激励彼此吗?

注释

  • 形胜:景色和地势的美好。
  • 尤宜:尤其适合。
  • 水石:水和石头的景象。
  • 长山势回合:山脉的形状弯曲环绕。
  • 井邑:城镇。
  • 舜祠:纪念舜帝的祠堂。
  • 无争讼:没有争吵和诉讼。
  • 辞学辈:放下学问上的纷争。
  • 务武:追求武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结,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背景是当时社会对武力的崇尚使得儒雅之道逐渐受到忽视,诗人以游石溪的美景为契机,劝诫学子们重视道德和文化修养。

诗歌鉴赏

《游石溪示学者》是一首充满了自然美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描绘的小溪、山林、舜祠等自然景观,不仅展现了优美的环境,更反映了诗人对学术与道德的关注。开篇以小溪的美丽作为引子,接着描绘春水满溢的奇特景象,构建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人在自然之美的映衬下,逐渐引入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这一句直白而有力,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随着武力的崇尚,儒家文化的价值观逐渐被忽视。诗的后半部分提醒那些学者们要相互激励,珍惜学习的机会,保持对文化的追求。整首诗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与深刻的社会思考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既有对生命的热爱,又有对学术道路的坚定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描绘小溪的美丽,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2. 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在春天,溪水丰盈,水与石的结合更显奇特。
  3. 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远处的山脉环绕,城镇与乡村相连。
  4. 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石林环绕着舜帝的祠堂,正好位于西南方。
  5. 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庭院里宁静,没有争吵,郊外的边境不再设防。
  6. 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溪水时常流来,劝导学者们放下纷争。
  7. 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如今谁不追求武力,儒雅的道理将被遗弃。
  8. 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难道忘记了你们几位,朝夕激励彼此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溪的美丽比作值得赞美的对象。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如“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增强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时世的反思,强调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性,倡导学者们在纷扰中坚持追求知识与品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溪: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流动。
  • 春水: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石林:象征着坚韧与历史的沉淀。
  • 舜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小溪位于哪里?

    • A. 山上
    • B. 城下
    • C. 河中
    • D. 林间
  2. 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是?

    • A. 积极向上
    • B. 无所谓
    • C. 充满忧虑
    • D. 赞同武力
  3. “岂忘二三子”中的“二三子”指的是?

    • A. 学者
    • B. 武士
    • C. 普通民众
    • D. 诗人的朋友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元结的《游石溪示学者》和柳宗元的《江雪》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与个人的感悟。
  • 在风格上,元结更注重对学术与道德的提倡,而柳宗元则更多地表现孤独与失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