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黛色暝含烟,水气昏连雾。
三月曾无十日晴,雨里春来去。
帘外乱飞花,几个流莺语。
才得登楼一惘然,绿尽天涯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阴郁的春天,黛色的天空中烟雾弥漫,水汽与雾气模糊了视线。三月的天空几乎没有十天是晴朗的,春天在雨中匆匆而过。窗外花瓣纷飞,几只黄莺在喧闹地鸣叫。刚刚登上楼台,心中却感到一阵惆怅,远处的树木已经绿意尽失,显得苍凉无比。
注释:
- 黛色:深青色,形容阴沉的天色。
- 暝:夜晚、昏暗的意思。
- 水气:水蒸气,指湿气。
- 连雾:雾气缭绕,朦胧的情景。
- 流莺:指黄莺,春天常见的鸟类。
- 惘然:失落、迷茫的状态。
- 绿尽:指树木的绿叶已然枯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1736年-1807年),字子华,号湘山,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词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体悟。黄燮清的诗风清新脱俗,常用形象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卜算子 书闷》创作于清代,正值黄燮清人生的中后期。此时,社会动乱与个人生活的压力使得诗人的情绪愈发沉重。诗中所描绘的阴雨春景,正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
诗歌鉴赏:
《卜算子 书闷》以春天的阴郁天气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首联“黛色暝含烟,水气昏连雾”以色彩和气象渲染出一幅阴沉的画面,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接下来,“三月曾无十日晴,雨里春来去”更是加深了这种失落感,春天的美好在连绵的雨水中悄然逝去,诗人似乎在感叹着生命的无常和季节的流转。
“帘外乱飞花,几个流莺语”描绘了窗外的春景,虽然花瓣飞舞、黄莺鸣叫,但在诗人的内心,却是“才得登楼一惘然”,这句转折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复杂,既有对春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失落。最后一句“绿尽天涯树”以苍凉的意象结束,象征着生机的消逝与孤独感的加深。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忧愁与孤独,使得这首词在清新与沉重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黛色暝含烟:描绘了阴暗的天气,给人一种阴郁的感觉。
- 水气昏连雾:水气和雾气交织,景象模糊,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 三月曾无十日晴:春天的美好时光被阴雨掩盖,表达了诗人的遗憾。
- 雨里春来去:春天在雨水中匆匆而过,象徵着时间的流逝。
- 帘外乱飞花:窗外花瓣纷飞,象征着春天的短暂与美丽。
- 几个流莺语:黄莺的鸣叫使得春天的气息更为生动,但同时也增添了一丝忧伤。
- 才得登楼一惘然:诗人登上楼阁,心中却充满迷茫与失落。
- 绿尽天涯树:远处的树木已经失去了生机,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气比作心情,营造出诗人内心的沉重。
- 拟人:黄莺的鸣叫被赋予了生动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前后句之间的对仗使得诗歌节奏感强烈,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沉思与忧虑,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深入挖掘内心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黛色:象征阴郁和沉闷的心情。
- 飞花: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流莺:春天的生机,然而也带来了一丝悲伤。
- 绿尽:生命的枯竭与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黛色”指的是哪种颜色?
- A. 红色
- B. 深青色
- C. 黄色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提到“三月曾无十日晴”,表示春天的__。 答案:阴雨
-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热爱。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但更多表现出对爱情的思念,与黄燮清的孤独感形成对比。
- 杜甫《春望》:在描写春天的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与黄燮清的个人情感形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