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和漱碧》

时间: 2025-01-22 07:44:09

残月待何人,风过怜花影。

寒食清明又几番,悄立孤光耿。

好梦不重来,长恨知谁省。

记得更深花乱飞,人去阑干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 和漱碧
作者: 冯永军

残月待何人,风过怜花影。
寒食清明又几番,悄立孤光耿。
好梦不重来,长恨知谁省。
记得更深花乱飞,人去阑干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而感伤的意境。残月在等待着谁的到来,微风轻轻拂过,似乎在怜惜花影。寒食和清明这两个节日又来了几次,诗人静静地站在那儿,孤独的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美好的梦境再也无法重现,长久的遗憾,谁能理解?记得那时花瓣纷飞,然而此时人已离去,栏杆旁显得冷清。


注释:

字词注释:

  • 残月:指未圆的月亮,象征孤独和缺失。
  • 怜花影:风拂过时,花影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孤独的情感。
  • 寒食:指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常与清明节相连。
  • 孤光耿:形容孤独的光亮,突出寂寞的氛围。
  • 长恨:指长久的遗憾或痛苦。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传说他为了保护晋文公而忍受饥寒,最终被火烧死。此节日提醒人们珍惜生命。
  •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体现对逝者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永军,现代诗人,作品多以情感细腻见长,常常融入个人的思考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秋之际,正值寒食与清明节的交替,诗人借助这两个节日的意象,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思索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卜算子 和漱碧》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孤独与思念的诗作。诗的开头“残月待何人”便引入一种孤独的氛围,残月的形象不仅描绘了夜景的美丽,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期待。接下来的“风过怜花影”,则通过风与花影的互动,传达出一种柔和而伤感的情绪,风似乎在怜惜那些无辜的花影,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产生共鸣。

“寒食清明又几番,悄立孤光耿”,在这句中,诗人将时间的流逝与节气的更替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往昔的追忆与无奈。节日的轮回并未带来欢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接下来的“好梦不重来,长恨知谁省”,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法重现的遗憾。

最后的“记得更深花乱飞,人去阑干冷”,将回忆的意象与现实的冷清形成强烈对比,花瓣飞舞的美好与如今的冷清形成鲜明反差,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孤独。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美感,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的结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读后令人产生深思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残月待何人:月亮残缺,象征着孤独,暗指诗人在等待某人的归来。
  2. 风过怜花影:风轻轻掠过,似乎在怜惜那些花影,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3. 寒食清明又几番:时间流逝,寒食与清明节又相继到来,暗示生活的循环与时间的无情。
  4. 悄立孤光耿:诗人静静地站着,感受着孤独的光芒,传达出内心的寂寞。
  5. 好梦不重来:美好的梦境再也无法恢复,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6. 长恨知谁省:长久的遗憾,谁能理解,表达出对自身情感的无奈。
  7. 记得更深花乱飞:回忆中的花瓣纷飞,象征着美好与失去。
  8. 人去阑干冷:人已离去,栏杆冷清,形成对比,突显孤独与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孤独的象征。
  • 拟人:风被赋予了怜惜的情感。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孤独中的思索与对美好记忆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月:象征孤独与缺失,代表对过去的追忆。
  • 花影:代表美好与脆弱,展现了生命的短暂。
  • 寒食与清明:传统节日,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残月”象征什么?

    • A. 期待
    • B. 孤独
    • C. 美好
    • D. 欢乐
  2. 填空题:诗中的“风过怜花影”表达了对__的感情。

  3. 判断题:诗人对“好梦不重来”的感受是积极的。(对/错)

答案

  1. B
  2.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卜算子》均展现了对往昔的怀念,李清照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而冯永军则更强调孤独与思索。
  • 《月夜忆舍弟》中同样有对亲人的思念,情感上也有共通之处,但在意象与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现代诗歌鉴赏指南》
  • 冯永军的诗集及相关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