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光山四首 其一 宿觉庵》

时间: 2025-01-10 21:51:34

欲问庵中事,无论后与先。

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

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

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净光山四首 其一 宿觉庵 欲问庵中事,无论后与先。 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 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 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

白话文翻译:

想要询问庵中的事情,不论先后顺序。 因为一夜的觉悟,不需要再参禅。 庵门远离曲折的青山,屋檐依傍在古老的树木旁边。 在秋夜的宁静中,谁会来欣赏那孤独而圆满的月亮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庵:小寺庙。
  • 后与先:先后顺序。
  • 一宿觉:一夜的觉悟。
  • 参禅: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冥想达到觉悟。
  • 青山曲:曲折的青山。
  • 古木:古老的树木。
  • 月孤圆:孤独而圆满的月亮。

典故解析:

  • 一宿觉:可能暗指佛教中的“一宿觉悟”,即通过一夜的修行或领悟达到觉悟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生卒年不详),字文渊,号东篱,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是在他隐居或游历时所作,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或隐居时,对一处名为“宿觉庵”的小寺庙的描写和感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首两句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庵中事物的淡然态度,认为无论先后顺序,重要的是内心的觉悟。中间两句通过对庵门和屋檐的描写,展现了庵的幽静和自然之美。最后两句以秋夜和孤月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孤独美的欣赏。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追求自然和内心宁静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问庵中事,无论后与先。
    • 表达了作者对庵中事物的淡然态度,认为无论先后顺序,重要的是内心的觉悟。
  2. 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
    • 通过“一宿觉”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认为一夜的觉悟足以让人不再需要参禅。
  3. 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
    • 通过对庵门和屋檐的描写,展现了庵的幽静和自然之美。
  4. 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
    • 以秋夜和孤月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孤独美的欣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中的“门远”与“檐依”,“青山曲”与“古木边”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意象:如“月孤圆”中的“孤圆”,通过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孤独而圆满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庵中的事物、自然景色和秋夜孤月,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觉悟和对美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庵:小寺庙,象征简朴和宁静。
  • 青山曲:曲折的青山,象征自然之美和幽静。
  • 古木:古老的树木,象征岁月的沉淀和自然的恒久。
  • 月孤圆:孤独而圆满的月亮,象征孤独美和圆满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一宿觉”指的是什么? A. 一夜的觉悟 B. 一夜的睡眠 C. 一夜的修行 D. 一夜的思考
  2. 诗中的“月孤圆”象征什么? A. 孤独和圆满 B. 孤独和残缺 C. 圆满和完美 D. 孤独和寂寞
  3. 诗中的“门远青山曲”描绘了什么? A. 庵门的远景 B. 青山的曲折 C. 庵门的幽静 D. 青山的美丽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徐玑的《净光山四首 其一 宿觉庵》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但徐玑的诗更注重内心的觉悟和宁静,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玑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徐玑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