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补阙入朝(一作鲍溶诗)》
时间: 2025-01-11 01:44: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薛补阙入朝(一作鲍溶诗) 鲍防 〔唐代〕
平原门下十馀人,独受恩多未杀身。 每叹陆家兄弟少,更怜杨氏子孙贫。 柴门岂断施行马,鲁酒那堪醉近臣。 赖有军中遗令在,犹将谈笑对风尘。
白话文翻译:
平原君门下有十几个人,唯独我受到的恩惠最多,却未因此丧命。 常常感叹陆家的兄弟稀少,更加怜悯杨家的子孙贫困。 柴门虽简陋,却不断有马匹进出,鲁酒虽好,却难以让近臣醉倒。 幸好有军中的遗令在,我依然能够谈笑风生地面对尘世的风霜。
注释:
字词注释:
- 平原门下:指平原君的门客。平原君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以养士著称。
- 独受恩多:指作者自己受到的恩惠特别多。
- 未杀身:没有因此丧命。
- 陆家兄弟:指陆机、陆云兄弟,西晋文学家,因政治斗争被害。
- 杨氏子孙:指杨修等杨姓后代,历史上多有不幸遭遇。
- 柴门:简陋的门,比喻贫寒之家。
- 施行马:指马匹频繁进出。
- 鲁酒:鲁地产的酒,品质优良。
- 近臣:皇帝身边的臣子。
- 军中遗令:指军中的遗留下来的命令或规矩。
- 谈笑对风尘:形容在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
典故解析:
- 陆家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杀,此处用以表达对政治斗争中不幸者的同情。
- 杨氏子孙:杨修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杀,此处用以表达对政治斗争中不幸者的同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防,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鲍防送别薛补阙入朝时所作,表达了对薛补阙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政治斗争中不幸者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平原君门下士人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薛补阙的深厚情谊。诗中“独受恩多未杀身”一句,既表达了对薛补阙的感激之情,也隐含了对政治斗争的忧虑。后文通过对陆家兄弟和杨氏子孙的感叹,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忧虑和对不幸者的同情。最后两句“赖有军中遗令在,犹将谈笑对风尘”,则展现了作者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原门下十馀人,独受恩多未杀身。
- 描述了平原君门下的士人众多,但作者自己受到的恩惠最多,却没有因此丧命。
- 每叹陆家兄弟少,更怜杨氏子孙贫。
- 表达了对陆机、陆云兄弟和杨修等杨姓后代的同情,感叹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不幸遭遇。
- 柴门岂断施行马,鲁酒那堪醉近臣。
- 通过柴门和鲁酒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简陋生活和优质酒的感慨,以及对近臣的无奈。
- 赖有军中遗令在,犹将谈笑对风尘。
- 展现了作者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柴门和鲁酒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简陋生活和优质酒的感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平原门下”与“独受恩多”,“陆家兄弟”与“杨氏子孙”,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薛补阙的送别,表达了对政治斗争中不幸者的同情,以及在艰难环境中保持乐观态度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原门下:象征着士人的聚集地。
- 柴门:象征着简陋的生活环境。
- 鲁酒:象征着优质的生活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平原门下十馀人”指的是什么? A. 平原君的门客 B. 平原君的家人 C. 平原君的朋友 D. 平原君的敌人
-
诗中“独受恩多未杀身”表达了什么? A. 作者对平原君的感激 B. 作者对政治斗争的忧虑 C. 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D. 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
-
诗中“陆家兄弟少”指的是谁? A. 陆机、陆云 B. 陆游、陆九渊 C. 陆逊、陆抗 D. 陆贾、陆贾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鲍溶的《送薛补阙入朝》:与本诗主题相近,同样是送别诗。
- 王维的《送别》: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
诗词对比:
- 鲍防的《送薛补阙入朝》与鲍溶的《送薛补阙入朝》:两首诗虽然作者不同,但主题相近,可以对比分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鲍防的诗作,可以查阅更多相关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