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潓泉示泉上学者》

时间: 2025-04-28 02:28:50

顾吾漫浪久,不欲有所拘。

每到潓泉上,情性可安舒。

草堂在山曲,澄澜涵阶除。

松竹阴幽径,清源涌坐隅。

筑塘列圃畦,引流灌时蔬。

复在郊郭外,正堪静者居。

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

此中若可安,不服铜虎符。

意思解释

游潓泉示泉上学者

作者: 元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顾吾漫浪久,不欲有所拘。
每到潓泉上,情性可安舒。
草堂在山曲,澄澜涵阶除。
松竹阴幽径,清源涌坐隅。
筑塘列圃畦,引流灌时蔬。
复在郊郭外,正堪静者居。
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
此中若可安,不服铜虎符。

白话文翻译

我在外游荡已久,不愿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每次来到潓泉,心情就能得到舒展。草堂坐落在山的曲处,清澈的泉水绕过阶石。松竹掩映的幽径,清泉在旁流淌。建塘开圃,引水灌溉时蔬。更是在郊外,正适合静心的人居住。心中愉悦则自得其乐,欣赏的人各有不同。若能在这里安宁,何必佩戴铜虎符来表明身份呢?

注释

  • 潓泉: 潓泉,指一种清澈的泉水,象征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 铜虎符: 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信物,象征权力和地位。
  • 安舒: 心情舒畅、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字仲明,唐代诗人。以诗风清新、质朴见长,尤擅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结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诗歌鉴赏

《游潓泉示泉上学者》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清新脱俗的意境,传达了诗人对安静生活的热爱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全诗以“潓泉”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场所:山曲中的草堂、清澈的泉水、幽静的小径。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和自得。尤其是在“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一联,诗人表达了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强调了个人的独特性和自由选择的幸福,揭示了隐逸生活的真谛。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不再需要铜虎符来证明自己的地位,体现了他对物质和权力的超然态度。整首诗字句清新,意境深远,给人以心灵的宁静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顾吾漫浪久,不欲有所拘: 我在外游荡已久,不想受到任何约束。
  2. 每到潓泉上,情性可安舒: 每次来到潓泉,心情就能够得到舒缓。
  3. 草堂在山曲,澄澜涵阶除: 草堂坐落在山的弯曲处,清澈的泉水环绕着阶石。
  4. 松竹阴幽径,清源涌坐隅: 松竹掩映的幽静小径,清泉在旁流淌。
  5. 筑塘列圃畦,引流灌时蔬: 建造池塘开辟菜圃,引水浇灌时令蔬菜。
  6. 复在郊郭外,正堪静者居: 更是在郊外,这里非常适合静心的人居住。
  7. 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 内心愉悦时自会感到适意,欣赏的对象各有不同。
  8. 此中若可安,不服铜虎符: 若能在这里安宁,何必佩戴铜虎符来证明身份?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潓泉比喻为心灵的栖息地。
  • 拟人: “清源涌坐隅”使泉水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 各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理想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物质世界的超脱,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潓泉: 象征自然的纯净和宁静。
  • 草堂: 代表隐逸生活的理想居所。
  • 松竹: 体现自然环境中的生机与活力。
  • 铜虎符: 象征权力和地位,反衬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潓泉”象征什么? A. 权力
    B. 宁静
    C. 富贵
    答案: B

  2.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A. 热爱
    B. 追求
    C. 淡泊
    答案: C

  3. “惬心则自适”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自得
    C. 失落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也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和隐逸生活的美好。
  • 李白《将进酒》: 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尽管风格不同,但同样反映了对世俗的超然。

诗词对比:

  • 元结的《游潓泉示泉上学者》和王维的《终南山》均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境界,前者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展现哲理的深远。两者都在不同层面上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元结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