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瀼溪邻里》
时间: 2025-01-11 08:10: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瀼溪邻里
—— 元结
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
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
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
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
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
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
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
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
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
白话文翻译:
以前因战乱艰难,我的家族南逃而来。
每天行走几十里路,喜欢你们这个山村。
山峰与谷地相映,谁家没有泉水呢?
修长的竹子多夹在路旁,扁舟都能顺利到达门前。
在瀼溪的曲岸上,阳光下有闲适的园子。
邻里曾经赠送给我,允诺会惠及我的子孙。
我曾经历过困乏,邻里能与我分享。
我曾有过不安,邻里能与我相存。
这些人如今虽然贫弱,劳作并非没有冤屈。
最终在瀼溪边争讼,却不让天下人评说。
注释:
- 逆乱:指战争或动乱。
- 南奔:南逃,表示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
- 泉源:指山中的泉水。
- 修竹:高大的竹子。
- 扁舟:指平底小船,适合在河流中行驶。
- 曲滨:曲折的河岸。
- 闲园:安静的园子,代表宁静的生活。
- 匮乏:匮乏,缺乏。
- 不安:不安定,心情不安。
- 斯人:指邻里或朋友。
- 力役:劳作,辛苦的工作。
- 讼:诉讼,争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约公元 779年-约830年),字子厚,唐代诗人,著有《元氏家训》。他一生多游历,对南方山水情有独钟,作品多描写自然和乡村生活,情感真挚,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结南逃至山村后,因战乱而与邻里的亲密关系形成的感悟,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邻里的感激之情。
诗歌鉴赏:
《与瀼溪邻里》表现了作者在动乱时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展现了邻里之间深厚的情谊。诗中“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开头即点明了背景,展示了因战乱导致的生活困境。在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山村生活的热爱与依恋。 “爱君此山村”一语,传达出作者对乡村宁静的向往。
“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一句,体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精神,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温暖。诗歌里描绘的自然景象与邻里情谊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生活画面。作者不仅表达了个人对乡村的依恋之情,更通过邻里间的相互支持,传达了人们在艰难时期应当团结互助的思想。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情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过去因战乱而饱受苦难,整家人都南逃而来。
- “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每天行走几十里路,依恋你们这个山村的生活。
- “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山峰与谷地互相映衬,谁家没有泉水的滋润呢?
- “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修长的竹子夹在路旁,小船都能顺利到达家门。
- “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在瀼溪的曲岸上,阳光照耀下有个舒适的园子。
- “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邻里曾经赠予我,承诺会惠及我的后代。
-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曾经历过缺乏,邻里能够与我分享。
- “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我曾有过不安,邻里能够与我相依相存。
- “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冤。”:这些人如今虽然贫弱,劳作并非没有冤屈。
- “终以瀼滨讼,无令天下论。”:最终在瀼溪边争讼,却不让天下人评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行几十里,爱君此山村”,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 比喻:将山村与泉水相提并论,展现自然的美好。
- 拟人:通过“邻里”的描述,赋予人情味,展现人际关系的温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动乱中对乡村生活的珍视和对邻里情谊的感激,体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村:代表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
- 泉水:象征着生命力和滋养。
- 竹子:寓意坚韧与高洁。
- 扁舟:象征着自由与流动的生活。
- 闲园:象征着安逸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昔年苦逆乱”所指的是:
- A. 和平年代
- B. 战乱时期
- C. 乡村生活
- D. 自然景色
-
诗中提到的“邻里”主要是指:
- A. 亲戚
- B. 陌生人
- C. 同乡
- D. 朋友
-
诗中“修竹多夹路”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 A. 生活的艰辛
- B. 自然的美好
- C. 战乱的残酷
- D. 人际关系的温暖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与《与瀼溪邻里》均表达了对生活环境的热爱,但《登高》更侧重于自然的壮丽之美,而《与瀼溪邻里》则强调人际关系的温暖与亲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元结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