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
时间: 2025-01-24 19:1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
古有慈帝,能保静顺以涵万物,故为至慈之诗二章四韵十四句至化之深兮,猗猗娭娭。如煦如吹,如负如持,而不知其慈。故莫周莫止,静和而止。至化之极兮,瀛瀛溶溶。如涵如封,如随如从,而不知其功。故莫由莫己,顺时而理。
白话文翻译:
在古代有位慈悲的帝王,他能维持宁静和顺,从而包容万物,因此写下了《至慈》之诗。这诗的深意如同温暖的阳光、轻柔的风,似乎是轻轻承担或持有的,却无人知晓其慈悲之处。因此,不必四处奔波,静和便是终结。至化的极致如同浩瀚的海洋,波澜融融。就如同包容与封闭,似乎随随便便,却无人知晓其功用。因此,也不必拘泥于自我,顺应时势而行便是。
注释:
- 慈帝:指古代一位仁慈的帝王,象征着宽厚和包容。
- 至化:指至高的变化,形容一种理想的状态。
- 猗猗娭娭:形容事物细腻而美好。
- 静和而止:指达到一种安静和谐的状态便可停下。
- 瀛瀛溶溶:形容水波荡漾,意境优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结,唐代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在唐代,社会动荡与变革频繁,元结通过《至慈》表达对仁爱与和谐的向往,以及在复杂社会中保持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是一首表现出对仁慈、宁静与和谐的追求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慈帝”的描绘,强调了一个理想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诗歌的语言流畅,意象丰富,以自然现象如阳光、风、海洋等作为比喻,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想。诗中提到的“至化之深兮,猗猗娭娭”更是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温柔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慈爱的伟大与深远。
作者在表达慈悲的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倡导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整首诗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图景,呼唤人们重视内心的修养与情感的交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古有慈帝,能保静顺以涵万物”:古代有位仁慈的帝王,他使万物安静、和谐。
- “故为至慈之诗二章四韵十四句”:因此,他写下了关于至慈的诗。
- “至化之深兮,猗猗娭娭”:至高的变化是如此深邃,细腻而美好。
- “如煦如吹,如负如持,而不知其慈”:就像温暖的阳光和轻柔的风,似乎轻轻承载,却无人知其慈悲。
- “故莫周莫止,静和而止”:因此无需四处奔波,达到宁静和谐便可停下。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煦如吹”,将温暖和风比作慈爱,生动形象。
- 拟人:将“化”与“慈”赋予生命,展现出其深远的影响力。
-
主题思想:强调仁慈、宁静与和谐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慈:象征着宽厚、包容与仁爱。
- 风:象征着轻柔与自然的力量。
- 海洋:象征着浩瀚的变化与深邃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慈帝”是象征什么? a) 仁爱 b) 权力 c) 财富
答案:a) 仁爱 -
填空题:诗中提到“至化之深兮,__娭娭”。 答案:猗猗
-
判断题:诗歌强调的是在复杂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答案: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元结的《至慈》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于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但《至慈》更侧重于慈悲的主题,而《鹿柴》则强调静谧的自然环境。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元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