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乐歌十首。大濩》

时间: 2025-01-24 19:10:18

(《大濩》,有殷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汤救天下,

濩然得所。

凡二章,章四句)

万姓苦兮,怨且哭,不有圣人兮,谁护育。

圣人生兮,天下和。

万姓熙熙兮,舞且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补乐歌十首·大濩》

大濩,有殷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汤救天下,濩然得所。
凡二章,章四句:
万姓苦兮,怨且哭,
不有圣人兮,谁护育。
圣人生兮,天下和。
万姓熙熙兮,舞且歌。

白话文翻译

《大濩》是殷朝的乐歌,表达了对商汤拯救天下的赞颂。
全诗分为两章,每章四句:
百姓在苦难中哀怨哭泣,
若没有圣人,谁来保护他们?
圣人降临,天下就会安宁。
百姓们欢聚一堂,尽情舞蹈歌唱。

注释

  • 大濩:指一种乐歌,意指“盛大而欢乐”的歌曲。
  • 殷氏:指殷商时期,强调其文化与历史背景。
  • :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政著称。
  • 圣人:指有德行的统治者或贤人。
  • 万姓:指普通百姓,广泛的人民群众。
  • 熙熙:形容人们欢乐、兴盛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字子猷,唐代诗人,擅长古文,著作有《元氏家训》等。其诗风格朴实,注重现实和民生。

创作背景

《大濩》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百姓苦难之时,诗人通过这首歌来寄托对圣明治理的渴望与对民生的关怀。

诗歌鉴赏

《补乐歌十首·大濩》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苦痛与对贤明统治者的渴望。诗中通过对“圣人”的呼唤,展现了百姓对安定生活的向往。首句“万姓苦兮,怨且哭”直接表达了人民在逆境中的无奈与悲苦,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艰辛。然而,紧接着的“圣人生兮,天下和”则展示了一种希望与期待,暗示着在圣人治理下,社会将恢复和平与安宁。最后一句“万姓熙熙兮,舞且歌”描绘了人们在幸福生活中的欢愉场景,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悲痛与希望之间形成了强烈的情感交织。这种情感的波动,使得诗歌更为动人,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与对理想治国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姓苦兮,怨且哭:表现了百姓的苦难与对现状的不满。
  • 不有圣人兮,谁护育:强调没有德行高尚的统治者,百姓将无依无靠。
  • 圣人生兮,天下和:描绘圣人出现后,天下恢复和平的美好场景。
  • 万姓熙熙兮,舞且歌:描绘百姓在安宁生活中欢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苦兮”和“和”,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情感。
  • 排比:使用“万姓”来强调百姓的普遍感受,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圣人治理的渴望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呼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姓:象征广大人民,代表社会的基础。
  • 圣人:象征着理想的统治者,寄托了人民的希望。
  • 舞且歌:象征着欢乐与和谐的生活状态,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大濩》中的“圣人”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周文王
    B. 商汤
    C. 汉武帝
    D. 唐太宗

  2. 诗中“万姓苦兮,怨且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乐
    B. 悲痛
    C. 愤怒
    D. 安宁

  3. 诗的最后一句“万姓熙熙兮,舞且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境?
    A. 战争
    B. 苦难
    C. 和平
    D. 动荡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了思乡的情感。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情的和谐。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但更多体现了个人的孤独与悲哀。
  • 《春望》杜甫:探讨了国破家亡中的感慨,强调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元结传》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大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