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山》
时间: 2025-01-22 17:06: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仙都山》 作者:丁宣 〔宋代〕
世上洞天三十六,缙云第二十九区。
古木参天架云屋,总真灵迹号仙都。
独峰壁立三千尺,凌空耸翠屹然孤。
仰瞻绝顶烟岚际,曾开菡萏名鼎湖。
旧说轩辕驻车辙,云骈风驭经此涂。
石釜练灶丹砂就,乘龙帝乡才须臾。
紫虚碧落超尘世,侍臣无路攀龙须。
唐朝天子仙李裔,德格天心来瑞符。
祥烟嘉气卿云布,山中九传万岁呼。
步虚对峙云断续,东西互云高下殊。
涧边幽径登鸟道,上有镜岩如方壶。
岩中乳水沥嵌罅,滴石成穴如仰盂。
水一昼夜斛加半,潦不泛溢旱不枯。
鲁望曾记周景复,绝粒餐霞黄老徒。
栖真妙入县珠会,八十余年隐此居。
千古寥寥桑海变,仙迹渺邈还有无。
石门瀑布虽云好,此间殊胜未易俱。
特然造化钟神秀,虎头妙手亦难图。
白话文翻译
在世上有三十六处洞天,其中特别著名的是缙云山的第二十九个区域。这里古树参天,宛如架起云端的屋宇,真实的灵气在此交汇,称为仙都。孤峰直立,三千尺高,巍然耸立在云端之上。仰望山顶,烟雾与云岚交织,曾经在此开出菡萏,名为鼎湖。古人说轩辕帝曾在此地驻车,云彩与风驾驭着他经过这条道路。此地有石釜与炼丹炉,龙乘之地,转瞬即逝。紫色的虚空与碧落超脱于尘世,侍臣们无路可攀龙须。唐朝的天子李裔,因德行与天心的瑞气而得到神符。祥和的烟雾与美好的气息如同云彩般弥漫,山中传来万岁之声。步伐在云间对峙,云雾断续,东西两侧的云高低各异。在涧边的幽径上,鸟道通向高处,上面有如同方壶的镜岩。岩中乳水从缝隙中滴落,滴石成穴,仿佛仰着盂。水在一昼夜中增加一半,暴雨不泛滥,干旱也不枯竭。鲁望曾经记得周景复,绝粒而餐霞,黄老之徒。栖息于真妙之处,八十余年隐居于此。千古以来,桑海变迁,仙迹渺茫,究竟还有没有呢?尽管石门瀑布也很美丽,但这里的胜景更是难以匹敌。造化的神奇与秀美,虎头般的妙手也难以描绘。
注释
- 洞天:指的是道教所说的灵山胜地,传说中有成仙的地方。
- 缙云:指缙云山,位于浙江省,是道教名山之一。
- 轩辕:古代传说中的黄帝,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 李裔:指唐朝的李世民,号称唐太宗,因其德行而成为人们崇敬的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丁宣,宋代诗人,善于描写自然山水,作品多展现道教思想和对自然的崇敬。
创作背景
《仙都山》是在作者游历缙云山时所作,反映了他对道教文化和自然山水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仙都山》通过精炼的语言,描绘出缙云山的壮丽景色与灵气,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道教文化的崇敬。首联点明主题,三十六洞天中缙云山的独特地位,引发读者的好奇。接下来的描写中,以“古木参天”“绝顶烟岚”等意象,渲染出山的巍峨与神秘。诗中运用丰富的典故,如轩辕帝与唐朝天子李裔的引入,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全诗在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中,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情怀,仿佛在呼唤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世上洞天三十六,缙云第二十九区。:指出世上有三十六处洞天,而缙云山特别著名,位列第二十九。
- 古木参天架云屋,总真灵迹号仙都。:古树丛生,高耸入云,宛如架起的屋子,这里汇聚了真正的灵气,称作仙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独峰壁立三千尺,凌空耸翠屹然孤”,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山比作“云屋”,增添了神秘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缙云山的赞美,同时反映了道教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和追求超脱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天:象征着灵异与美好。
- 古木:代表着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的力量。
- 烟岚:体现出山的神秘与朦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仙都山》的作者是?
- A. 杜甫
- B. 丁宣
- C. 李白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缙云”是指?
- A. 一种植物
- B. 一座山
- C. 一条河
- D. 一种云彩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
- 《望岳》: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仙都山》与王维的《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王维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