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时间: 2025-01-26 07:07:01

九派分流涌化城,登临潜觉骨毛清。

僧依玉鉴光中住,人踏金鳌背上行。

钟阜云开春雨霁,海门雷吼夜潮生。

因思绝顶高秋夜,四面云涛浸月明。

意思解释

金山寺

作者: 苏绅 〔宋代〕

原文展示:

九派分流涌化城,
登临潜觉骨毛清。
僧依玉鉴光中住,
人踏金鳌背上行。
钟阜云开春雨霁,
海门雷吼夜潮生。
因思绝顶高秋夜,
四面云涛浸月明。

白话文翻译:

九条河流汇聚成一座城市,
登上高处,感到心灵和身体都清爽。
僧人依傍着玉镜,在光影中静居,
人们踏着金鳌的背部前行。
钟声回荡,云开后春雨刚停,
海门响起雷声,夜间潮水涌动。
不禁思念那绝顶的高秋之夜,
四面云涛映衬着明亮的月光。

注释:

  • 九派:指九条河流,象征着汇聚与繁荣。
  • 化城:可能指的是化成的城市,意指人间的繁华。
  • 潜觉:潜意识中的觉悟,指一种内心的清净。
  • 玉鉴:比喻明亮的水面,象征清澈。
  • 金鳌:传说中的神兽,象征高耸的山脉或高处。
  • 钟阜:钟声回响的地方,阜即山丘。
  • 海门:海的入口,象征着广袤的海洋。
  • 浸月明:云涛环绕,映衬月光,描绘出清冷美丽的夜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绅,字子美,号白云,宋代诗人,生于徽州,以诗风清新而闻名,擅长山水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绅登临金山寺时,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金山寺》以其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苏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开头通过“九派分流”展现出金山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将视角转向登高所感受到的“潜觉”,展现了心灵的升华与清明。

接着,诗中描绘了僧人与游客的和谐共处,象征着人们在自然与精神世界中的交融。第三联则通过“钟阜云开春雨霁”的意象,描绘出春雨后的清新气息,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喜悦。最后,诗人回忆起秋夜的高处景致,四面云涛与明月的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进一步深化了内心的沉思与感悟。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既有对外界的热爱,也有对内心的追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派分流涌化城:通过九条河流汇聚,展示金山寺的地理环境及其繁华。
  2. 登临潜觉骨毛清:登高后感到的心灵升华,身体与灵魂的清爽。
  3. 僧依玉鉴光中住:僧人在明亮的水面旁静坐,象征宁静的生活。
  4. 人踏金鳌背上行:行人踏上金鳌,象征高处的追求。
  5. 钟阜云开春雨霁:钟声响起,春雨过后,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6. 海门雷吼夜潮生:海的声音与潮汐的涌动,体现出自然的力量。
  7. 因思绝顶高秋夜:回忆起高处的秋夜,思绪激荡。
  8. 四面云涛浸月明:云与月的映衬,描绘出清冷而美丽的夜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鉴”比喻清澈的水面,赋予了诗意。
  • 对仗:如“钟阜云开”与“海门雷吼”,形成对称美。
  • 意象:如“金鳌”,不仅是实物,也象征着高处的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金山寺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九派:象征着汇聚与繁荣,表现出自然的伟力。
  • 金鳌:象征高峰与追求,寓意心灵的升华。
  • 春雨: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明月:象征宁静与思考,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金山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苏绅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金鳌”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高处的追求
    C. 神兽
    D. 远方

  3. “钟阜云开春雨霁”中,“春雨霁”意指什么? A. 雨后初晴
    B. 春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绅的《金山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自然描写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但苏绅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王维则更偏向于内心的孤寂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赏析》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