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昙颖师四明十题·宴坐岩》

时间: 2025-01-24 06:08:16

心危身亦危,衽席尚颠坠。

如何岩石上,来坐自安意。

能谕死生间,无论寤与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危身亦危,衽席尚颠坠。
如何岩石上,来坐自安意。
能谕死生间,无论寤与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命危险时的焦虑与不安。他的心情和身体都处于危险之中,连坐的席子都在摇动。为何在岩石上坐着,反而能够感到安宁呢?能否在生死之间找到解答,无论是清醒还是沉睡。

注释:

  • 心危身亦危:心理和身体都处于危险之中。
  • 衽席:席子,指坐的地方;“衽”是席子的边缘。
  • 尚颠坠:仍然在摇晃,形容不稳的状态。
  • 如何:为何,怎样。
  • 岩石上:比喻一种坚固的环境。
  • 自安意:内心能够安宁的意思。
  • 能谕:能够明白、理解。
  • 死生间:生与死之间的境地。
  • 无论寤与寐:不管是清醒还是睡眠。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表达生死思考与内心安宁的主题,反映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在变化和不安定中寻求内心的平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梅溪,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文,曾任官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追求诗意与哲理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梅尧臣中年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个人困惑之际,诗人常常在山林中独坐,思考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索。

诗歌鉴赏:

《和昙颖师四明十题·宴坐岩》是一首富有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一个人坐在岩石上,内心却感到安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存在与内心平和的深刻思考。在面对生命的危险与不确定性时,诗人反而在自然环境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安宁,这种对比突显了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渴望。

诗的开篇“心危身亦危”直接指向人的脆弱与不安,暗示了生活的不确定性;而“如何岩石上,来坐自安意”则提出了一个反问,表明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反而能找到内心的宁静,表现出诗人对生命哲学的思考。整首诗在意境上呈现了一种宁静与反思,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深邃和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心危身亦危:心理的焦虑与身体的危险并行,直接点出诗人的处境。
  2. 衽席尚颠坠:环境的不稳定,反映出内心的动荡。
  3. 如何岩石上:转折与反思,提出一个疑问。
  4. 来坐自安意:在艰难的环境中,诗人却能体会到内心的安宁。
  5. 能谕死生间:思考生与死的关系,寻找生命的意义。
  6. 无论寤与寐:强调对生死思考的恒常性,无论清醒还是沉睡都在思索。

修辞手法:

  • 对比:心灵的安宁与外部环境的危险形成鲜明对比。
  • 反问:通过反问引发读者的思考。
  • 象征:岩石象征坚韧,内心的安宁象征诗人的智慧与哲学思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命的意义与内心的宁静。虽然处于危险的境地,但诗人通过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哲理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 岩石:象征稳固与坚韧,反映出自然的力量。
  • 生与死:象征生命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心危身亦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安宁
    B. 焦虑与不安
    C. 快乐

  2. 诗中提到的“岩石”象征了什么?
    A. 不安
    B. 稳定与安宁
    C. 疯狂

  3. 诗歌探讨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爱情
    B. 生死哲学与内心平和
    C.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梅尧臣的《宴坐岩》同样探讨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梅尧臣则更关注内心的哲学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对宁静的追求,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