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官秦中》

时间: 2025-01-11 06:04:57

六朝云物旧淹留,更向咸阳作壮游。

万首诗编秦楚地,半生官领帝王州。

未知两陕谁吾土,孤负三吴说故侯。

到得函关应四月,行人争耐一春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朝云物旧淹留,更向咸阳作壮游。
万首诗编秦楚地,半生官领帝王州。
未知两陕谁吾土,孤负三吴说故侯。
到得函关应四月,行人争耐一春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前往秦中任职的途中,回忆起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经历。六朝时期的景象与人事仍然留存,作者更是向咸阳发起一次壮丽的旅行。万首诗歌汇聚了秦楚大地的风光,而自己却在官场中度过了半生,身处帝王之都。对于两陕西的土地,自己并不清楚,辜负了三吴地区曾经的朋友。到达函关时,已是四月,旅途中的行人都忍耐着春天的愁绪。

注释

  • 六朝:指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历史时期,诗人感慨古人事物的留存。
  • 咸阳:古秦国的都城,象征着历史与权力的中心。
  • 万首诗:指众多的诗作,反映了作者对文化的热爱。
  • 两陕:指陕西省与甘肃省,诗人对自己土地的认知模糊。
  • 三吴:指江苏、浙江一带,诗人旧友的居住地。
  • 函关:古代关口,象征出入的门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京,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以其诗歌清新、自然和个性化的风格著称,常常在作品中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致。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袁枚出任官职前往秦中之际,正值春季,他在旅途中感慨历史与个人经历,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反思。

诗歌鉴赏

《赴官秦中》是一首富有历史感与个人情怀的诗作。诗人以六朝的历史作为背景,勾勒出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表现出对文化的深厚情感。开篇的“六朝云物旧淹留”便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接着以“更向咸阳作壮游”引出自己的旅途,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个人的期许。

在诗的中段,诗人提及“万首诗编秦楚地”,突显自己身处文化之地的自豪,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感慨,认为“半生官领帝王州”,这是对个人仕途与追求的反思。最后,他对“未知两陕谁吾土”的无奈与孤独感深入人心,表明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友人的愧疚。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对历史的感怀到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最终归结为对春天的难耐与愁绪,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孤独与思绪的纷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朝云物旧淹留:历史的影像依然存在,令人感慨。
  2. 更向咸阳作壮游:诗人出发向秦中,心怀壮志。
  3. 万首诗编秦楚地:众多诗篇汇聚,体现文化的繁荣。
  4. 半生官领帝王州:身处权力中心,却感到空虚。
  5. 未知两陕谁吾土:对故土的模糊印象,感到陌生。
  6. 孤负三吴说故侯:内心愧疚,对故友的思念。
  7. 到得函关应四月:春天已至,旅途漫长。
  8. 行人争耐一春愁:同行者都在忍耐春天的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历史与个人经历的对比,深化主题。
  • 对仗:如“万首诗编”和“半生官领”,形成节奏感。
  • 意象:春天、古代的文化符号等,增强诗的情感表现。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历史的留存与个人的孤独,通过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友人的愧疚,表现了对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六朝:象征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延续。
  • 咸阳:权力的象征,暗示人生的追逐。
  • 春天: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再生,但也伴随愁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朝”指的是哪个时期?

    • A. 唐朝
    • B. 宋朝
    • C. 东吴及南朝
    • D. 明朝
  2. 诗人向哪个城市出发?

    • A. 长安
    • B. 咸阳
    • C. 洛阳
    • D. 南京
  3. “到得函关应四月”中的“函关”指什么?

    • A. 一处山川
    • B. 一座城市
    • C. 古代的关口
    • D. 一片田地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口》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与袁枚:李白的豪放与袁枚的细腻,二者对故乡情怀的表达各具特色。
  • 王维与袁枚:王维的山水意象与袁枚的历史反思,形成对自然与人事的不同诠释。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袁枚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