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柳》

时间: 2025-01-22 14:15:26

欲诉衷肠万万条,满身香雪未全飘。

新丝买得刚三月,旧雨吹来似六朝。

绿影自遮南北渡,春痕分护短长桥。

五株一入先生传,不学柔枝乱折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诉衷肠万万条,满身香雪未全飘。
新丝买得刚三月,旧雨吹来似六朝。
绿影自遮南北渡,春痕分护短长桥。
五株一入先生传,不学柔枝乱折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我内心深处无数的情感,身体上满是春天的芬芳,但却未能完全释放。刚刚三月,新丝绸的衣裳已购得,旧雨却像六朝时期那样飘然而至。绿色的影子自然而然地遮挡了南北的水路,春天的痕迹在短长的桥上交错分布。五株柳树一旦进入了先生的门下,就不会再像柔软的柳枝那样随意折腰。

注释:

  • 衷肠:指内心深处的情感。
  • 香雪:春天的香气,如同飘落的雪花。
  • 新丝:新买的丝绸衣物。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六朝时期,常用来形容旧时的情景。
  • 绿影:春天的绿意,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春痕:春天留下的痕迹。
  • 短长桥:指桥的长短不同,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 五株:指五株柳树。

典故解析:

“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南北朝时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时代的文化与风貌。诗中提到的“先生”可能指的是某位教导诗人或是引导他修身养性的长辈,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师生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洊叟,清代诗人、散文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倡导“性灵说”,反对拘泥于传统的诗风。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袁枚的晚年,反映了他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春天是生命复苏的季节,诗中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与思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春柳》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袁枚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诗的开头,诗人以“欲诉衷肠万万条”引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丰富而复杂,似乎有太多话想要诉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接下来的“满身香雪未全飘”则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芬芳融合在一起,仿佛在描绘一种春天的美丽景象。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通过“新丝买得刚三月,旧雨吹来似六朝”对比了新旧的交替,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这里的“新丝”象征着新生,而“旧雨”则是对过去的追忆,给人以强烈的时光流转感。

“绿影自遮南北渡,春痕分护短长桥”则强调了春天的绿意和生命的繁茂,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在最后一句中,诗人提到“先生”,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对柔韧品质的追求,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师道的重视。

整首诗以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以及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袁枚深厚的诗歌造诣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诉衷肠万万条:表达内心有太多话想说,情感丰富。
  2. 满身香雪未全飘:春天的香气弥漫,但仍未完全释放出内心的情感。
  3. 新丝买得刚三月:新买的春装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4. 旧雨吹来似六朝:旧时的雨水带来对过去的怀念,暗示时间的流逝。
  5. 绿影自遮南北渡:春天的绿色覆盖了南北的水路,象征着生命的蓬勃。
  6. 春痕分护短长桥:春天的痕迹在桥上交错,表现出春天的变化多端。
  7. 五株一入先生传:师生关系的表达,强调学习与传承。
  8. 不学柔枝乱折腰:强调要有自己的立场,不随意屈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气息比作香雪,增强了视觉与嗅觉的感受。
  • 对仗:如“短长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对称美。
  • 拟人:春痕“分护”,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人通过春天的景象,抒发了内心丰富的情感,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 春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生命的韧性。
  • 香雪:代表春天的美好与芬芳。
  • 新丝:象征新生与希望。
  • 旧雨:代表过去与怀旧。
  • 绿影:生命的蓬勃与自然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旧雨”象征什么?
    A. 新生
    B. 怀旧
    C. 春天的气息
    答案:B

  2. 诗人提到“五株”是指什么?
    A. 柳树
    B. 桃树
    C. 梅树
    答案:A

  3. 诗的开头用“欲诉衷肠”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感叹
    C. 复杂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袁枚的《春柳》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但袁枚更侧重于春天的自然美,而李白则强调人生的短暂与及时行乐的思想。两首诗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袁枚集》
  • 《清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