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冬夜》

时间: 2025-02-04 16:17:28

墨罢玉炉香袅。

夜夜风吹梦杳。

依旧五更寒,觉后霜清月皎。

情悄。

情悄。

枕上疏灯惊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冬夜
墨罢玉炉香袅。
夜夜风吹梦杳。
依旧五更寒,
觉后霜清月皎。
情悄。情悄。
枕上疏灯惊老。

白话文翻译:

在熄灭了墨汁,玉炉中的香烟袅袅升起。
每夜都被风吹得梦境渺茫。
依旧是五更寒冷,
醒来后只见霜清月皎。
情感悄然无声。情感悄然无声。
枕边稀疏的灯光让我感到老去的惊惧。

注释:

  • 墨罢:墨水停止使用,指写作或书法结束。
  • 玉炉:玉制的香炉,这里指点燃的香。
  • 香袅:香烟袅袅升起的样子。
  • 梦杳:梦境渺茫,无法触及。
  • 五更寒:指凌晨五点,最冷的时刻。
  • 霜清月皎:霜气清冷,月光皎洁。
  • 情悄:情感静谧,难以言表。
  • 疏灯:灯光微弱稀疏。
  • 惊老: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衰老的感觉。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人生、时光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熊琏,清代诗人,以词作见长,风格清新、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为题材,作品多表现出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冬夜,冬季寒冷,夜晚漫长,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 冬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冬夜的寒冷与孤寂,诗句简练却蕴含深意。从“墨罢玉炉香袅”开始,诗人用沉静的环境引入情感,仿佛是书写的结束,也象征着思绪的断裂。随着每个夜晚的风声,梦愈发遥不可及,诗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寂寞与失落。

“依旧五更寒,觉后霜清月皎”中的“霜清月皎”描绘了夜晚的冷清与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冷清。最后两句“情悄。情悄。”则用重复的方式加强了情感的深刻,似乎在诉说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显示出诗人对岁月流逝与衰老的无奈与惶恐。

整首词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静谧的夜晚中,感受着时间的流逝与自身的孤独,展现出清代文人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捕捉和深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墨罢玉炉香袅”:写作结束,香气缭绕,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夜夜风吹梦杳”:每夜的风声使梦境愈加模糊,暗示了内心的迷茫。
    3. “依旧五更寒”:早晨五点的寒冷,表现出冬夜的严酷。
    4. “觉后霜清月皎”:醒来后看到的霜和月光,形成冷清的意象。
    5. “情悄。情悄。”:情感的沉静与无声,似乎在探讨内心的孤独。
    6. “枕上疏灯惊老”:微弱的灯光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衰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墨罢”与“香袅”,形成意境上的平衡。
    • 比喻:用“梦杳”比喻生活的迷茫。
    • 拟人:将情感表现为“情悄”,赋予情感以生命。
  •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现了诗人在寒冷冬夜中的孤独感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清代文人的忧伤情怀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文学创作,思维的记录。
  • :代表着美好与宁静的气息。
  • :象征着理想、追求与内心的虚幻。
  • :代表着孤独与冷寂。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象征着清冷的明亮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炉”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香炉
    C. 茶具
    D. 酒器

  2. “情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开心
    B. 愤怒
    C. 孤独
    D. 兴奋

  3. 诗人描写冬夜的意图是什么?
    A. 表达欢快
    B. 反映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C. 赞美自然
    D. 叙述故事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使用了梦的意象,但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描写。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更为开阔的情怀,涉及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熊琏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