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时间: 2025-02-04 15:25:45

清景閒庭深夜。

耿耿素娥欲下。

移影满窥帘,度了藤阴一架。

堪诧。

堪诧。

才放海棠又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
作者: 傅熊湘(清代)
清景閒庭深夜。耿耿素娥欲下。移影满窥帘,度了藤阴一架。堪诧。堪诧。才放海棠又谢。

白话文翻译:

在清冷的夜晚,庭院显得宁静。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仿佛要映照下来。月影轻轻地移过窗帘,穿过藤蔓的阴影,留下一道影子。真让人感到惊讶,真让人感到惊讶,才刚放下的海棠花又要凋谢了。

注释:

  • 清景:指清幽的景象。
  • 閒庭:闲静的庭院。
  • 耿耿:形容明亮或明显。
  • 素娥:指月亮,古代常用“素娥”来代指月亮。
  • 移影:月光的影子移动。
  • 窥帘:透过窗帘看。
  • 藤阴:藤蔓的阴影。
  • 堪诧:值得惊讶。
  • 海棠:一种花,象征美好与短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傅熊湘,清代诗人,出生于明末清初,字仲华,号白山,擅长诗词,尤其是词的创作。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而深邃。他的词风清新隽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

《如梦令》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自我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内心的孤寂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作品中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无奈与惋惜。

诗歌鉴赏:

《如梦令》以清幽的夜景为背景,通过月光与花影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诗中“耿耿素娥欲下”,不仅描绘了明亮的月光,亦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月光欲下,仿佛在诉说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移影满窥帘,度了藤阴一架”,这一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月光在窗前的轻柔与宁静。诗人透过藤蔓的阴影,似乎在窥探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消逝。“堪诧。堪诧。”的重复,强化了对生命短暂与美好事物凋谢的惋惜感。最后一句“才放海棠又谢”,更是直接表达了花的凋谢,寓意着美好瞬息而逝的无奈与感伤。

整体而言,整首词通过清冷的夜景和海棠花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生命短暂的反思,具有深厚的情感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景閒庭深夜:描绘深夜暖和宁静的庭院,营造出寂静的氛围。
  2. 耿耿素娥欲下:月亮明亮且近,似乎要降落,暗示时间的流逝。
  3. 移影满窥帘:月光轻轻移动,照亮窗帘,象征着光阴的流转。
  4. 度了藤阴一架:月影穿过藤蔓的阴影,隐喻着美好事物的稍纵即逝。
  5. 堪诧。堪诧。:重复的感叹,表现出对短暂生命的震惊。
  6. 才放海棠又谢:海棠花刚开放就凋谢,象征着美好的瞬息而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素娥”,增添了诗的意象美。
  • 拟人:赋予月光以“欲下”的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移影满窥帘,度了藤阴一架”,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景与花的凋谢,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纯洁、美好与人生的短暂。
  • 藤蔓:象征着生命的依附与脆弱。
  • 海棠:代表着美好与短暂,寓意着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如梦令》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傅熊湘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耿耿素娥欲下”中的“素娥”指代什么?

    • A) 星星
    • B) 月亮
    • C) 太阳
    • D) 海棠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快乐
    • B) 悲伤
    • C) 愤怒
    • D) 安宁

答案:

  1. B) 傅熊湘
  2. B) 月亮
  3. B)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以梦境为主题,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 苏轼《水调歌头》: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更多反映政治理想与个人抱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李清照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