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催梅)》
时间: 2025-01-26 02:18: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催梅)
作者: 葛立方 〔宋代〕
霜叶停飞,冰鱼初跃,梅花犹闷芳丛。
剪酥装玉,应为费天工。
争奈江南驿使,征鞍待一朵香浓。
凭谁报,冰肌仙子,闻早驾飞龙。
溶溶。春意动,寒姿未展,终愧群红。
与斩新来上,开伴长松。
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
兰堂畔,巡檐索笑,谁羡杜陵翁。
白话文翻译:
霜冻的叶子停留在空中,冰冷的鱼儿刚刚跃出水面,梅花仍然在芳香的丛中沉闷。
如同剪裁的酥皮和精致的玉器,这样的梅花应该是费尽心思的工艺品。
可惜的是,江南的驿使正在催促,马鞍上等待着一朵浓郁的梅花。
谁来报信呢?那冰清玉洁的仙子,能否听到早晨驾着飞龙的消息?
春天的气息渐渐动了,但梅花的寒冷姿态尚未绽放,确实让我感到愧疚于那些鲜红的花朵。
我希望能与新来的花朵一同开放,陪伴着高大的松树。
想要在黄昏的庭院里欣赏,月光朦胧地映照着横斜的景致。
在兰堂旁边,巡游在檐下的欢乐,谁会羡慕那位杜陵的隐者呢?
注释:
- 霜叶:指秋冬季节被霜打过的树叶,象征寒冷和凋零。
- 冰鱼:比喻水中的鱼,刚刚跃出水面,象征春天的来临。
- 梅花犹闷:梅花尚未开放,表示对春天的渴望与等待。
- 江南驿使:指江南地区的邮递员,象征消息的传递。
- 冰肌仙子:指梅花,形容其洁白如玉,清丽脱俗。
- 杜陵翁:指陶渊明,代表隐士生活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但其词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脱俗,常以描写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满庭芳(催梅)》写于春寒乍暖之际,正值梅花盛开前期,表达了对梅花的期待和渴望。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盼与对梅花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梅花的美丽,展现了诗人在寒冬的尾声对春暖花开的渴望。前两句以“霜叶停飞,冰鱼初跃”引入,描写了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气息渐渐显现,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与期待。
接着“梅花犹闷芳丛”,转入对梅花的思念,诗人将梅花视作冰清玉洁的仙子,表达了对梅花的珍视与渴求。接下来的“争奈江南驿使,征鞍待一朵香浓”,则体现了时间的紧迫与外界的催促,让人感受到一种焦急的心情。
后面几句的情感愈加浓烈,诗人在春意动的季节中自感愧疚,暗示了对梅花迟迟未开的惋惜,同时又将自己的情怀与自然景色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词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对梅花的赞美,也流露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彰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叶停飞,冰鱼初跃”:描绘出冬天的寒冷与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
- “梅花犹闷芳丛”:表达对梅花的思念与期待。
- “剪酥装玉,应为费天工”:比喻梅花如同精致的工艺品,暗示其美丽与珍贵。
- “争奈江南驿使,征鞍待一朵香浓”:表现了时间的紧迫感,期待梅花的开放。
- “凭谁报,冰肌仙子,闻早驾飞龙”:希望有人带来梅花的消息,增添了期待的色彩。
- “溶溶。春意动,寒姿未展,终愧群红”:体现了诗人对梅花未展的惋惜与对春天的渴望。
- “与斩新来上,开伴长松”:期望与新花一起开放,象征生活的美好。
- “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描绘出宁静的庭院与月光的朦胧,传达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兰堂畔,巡檐索笑,谁羡杜陵翁”:以陶渊明的隐士生活作结,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然。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将梅花比作“冰肌仙子”,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梅花以情感,表现出诗人对梅的思念。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美丽,代表了春天的希望。
- 霜叶:象征冬天的寒冷与凋零,形成与春天的对比。
- 冰鱼:象征着生命的活泼与春天的生机。
- 月光:象征宁静与美好,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霜叶停飞”中“霜叶”指的是什么季节的树叶?
- A. 秋季
- B. 春季
- C. 夏季
-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江南驿使”指的是什么角色?
- A. 商人
- B. 邮递员
- C. 农夫
- D. 诗人
-
“冰肌仙子”是指什么?
- A. 仙女
- B. 梅花
- C. 冰雪
- D. 春天
答案:
- D. 冬季
- B. 邮递员
- B. 梅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诗词对比: 对比唐代王安石的《梅花》,两首诗都以梅花为题材,但王安石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梅花的坚韧和高洁,而葛立方的词则更加强调对梅花开放的期待和对春天的渴望,彰显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