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 晨起》

时间: 2025-01-24 22:37:47

啼莺哪管别愁浓。

催人小立墙东。

落花和雨搅飞红。

扑上帘栊。

况味强消尊底,形容怯向奁中。

昨宵有梦话离衷。

记得喁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啼莺哪管别愁浓。
催人小立墙东。
落花和雨搅飞红。
扑上帘栊。
况味强消尊底,
形容怯向奁中。
昨宵有梦话离衷。
记得喁喁。

白话文翻译:

黄莺在枝头鸣叫,哪里顾得那浓浓的离愁呢?催促着人们在墙东小立。落花和细雨混在一起,飞舞着红色的花瓣,扑打在窗帘上。更何况,酒杯里的酒意已然消散,面容也显得怯怯地向妆奁中看。昨夜做了个梦,梦中谈论着离别的心事,记得那轻声细语。

注释:

  • 啼莺:指鸣叫的黄莺。
  • 别愁浓:离别的愁苦很深。
  • 小立:轻轻地站立。
  • 墙东:指靠东边的墙。
  • 落花和雨:落下的花瓣和细雨。
  • 搅飞红:将红色的花瓣搅动得飞舞。
  • 扑上帘栊:扑打在窗帘上。
  • 况味:更何况,感触和味道。
  • 消尊底:酒意消散。
  • 怯向奁中:害羞地向妆奁中望去。
  • 昨宵有梦:昨晚做了梦。
  • 话离衷:谈论离别的心事。
  • 喁喁:轻声细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继端,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主。他的诗风细腻,情感真挚,常以音乐感和画面感著称。

创作背景:

《画堂春 晨起》写于一个清晨,诗人在早晨醒来,面对窗外的自然景象,思绪万千,感受到离别的愁苦。它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对感情的深刻观察与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画堂春 晨起》是一首抒情诗,开篇以黄莺的啼鸣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清晨。诗人通过黄莺的叫声,传达了对离别愁苦的淡然态度,反映了自然界的无情与人间情感的复杂。随着诗句的推进,落花与细雨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这里的“落花”和“细雨”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气息,更隐喻了离别的悲伤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况味强消尊底”表达了酒意消散、情感怯懦的心境,显示出一种对往昔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两句“昨宵有梦话离衷”,将梦境与现实结合,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梦中的低语仿佛是对离别的无声呼唤,令人感动。

整首诗用词精炼,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春日的热爱以及对离别的无奈与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啼莺哪管别愁浓:黄莺在鸣叫,似乎并不在乎那浓重的离别愁苦。
  2. 催人小立墙东:这种情景催促着人们在东墙边小立,体现了一种不愿离开的情感。
  3. 落花和雨搅飞红:春天的落花与细雨交融,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在流逝。
  4. 扑上帘栊:花瓣和雨水扑打在窗帘上,增强了生动的视觉效果。
  5. 况味强消尊底:酒意已然消散,情感也显得怯懦。
  6. 形容怯向奁中:人们的表情变得害羞,向妆奁中看去,暗示了内心的脆弱。
  7. 昨宵有梦话离衷:昨夜的梦中提到离别的心事,反映了对离别的思考。
  8. 记得喁喁:对梦中低语的记忆,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拟人:黄莺的鸣叫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表现出自然的无情。
  • 对仗:如“落花”和“细雨”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落花”和“细雨”隐喻美好时光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同时又流露出对离别的无奈与思念。诗人在自然的美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黄莺: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落花:象征美好的事物的逝去与离别的悲伤。
  • 细雨:象征柔情与细腻的感情。
  • 妆奁:象征女性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啼莺”指的是什么?

    • A. 黄莺
    • B. 燕子
    • C. 夜莺
  2. “落花和雨搅飞红”中的“搅”字用来形容什么?

    • A. 花瓣的飞舞
    • B. 雨水的冲刷
    • C. 人的情感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离别的愁苦
    • C. 春天的生机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体验。
  • 杜甫《春望》:则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包含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