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山半角隐斜阳。
梧桐庭院招凉。
何时梦入水云乡。一枕黄粱。
明月良宵隐隐,藕花香忆潇湘。
多情秋士更神伤。搅断柔肠。
白话文翻译:
青山的半边映着斜阳,梧桐树在庭院中招引着凉爽的风。何时我能梦游到那水云相依的地方?只需一枕黄粱美梦。明亮的月光在良宵中隐隐约约,藕花的香气让我想起潇湘的旧事。多情的秋士更加感伤,心中柔肠似乎都被搅断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山:青色的山,象征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 隐斜阳:夕阳西下,隐隐约约的光线,代表着黄昏的意境。
- 梧桐:一种树,常被用作思乡的意象。
- 水云乡:指一个理想的、梦幻的地方,象征着世外桃源。
- 黄粱:比喻美梦,来源于“黄粱美梦”的成语。
- 良宵:美好的夜晚,适合思念和回忆。
- 藕花香:藕花的香气,代表着美好而又淡淡的怀念。
- 潇湘:指湘江流域,常用来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 多情秋士:多情的男子,秋天常让人感伤。
典故解析:
- 黄粱美梦:出自《太公兵法》,讲述了一个人在梦中享受富贵荣华,醒来却发现一切都是虚幻,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落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炳文,清代诗人,生平较为模糊,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风格清新自然。其诗词多有生活气息,常以个人情感为主线,展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画堂春 即景》创作于清代,时值社会变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伤感,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画堂春 即景》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人内心情感交融的诗作。开篇用“青山半角隐斜阳”,以自然景色引入,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人在庭院中感受到的凉爽,似乎是对生活的短暂惬意的捕捉,然而随之而来的“何时梦入水云乡”则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落感,表达了希望与失落交织的复杂情感。
接下来的“明月良宵隐隐,藕花香忆潇湘”则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层次,明亮的月光与香气的结合,让人联想起故乡的美好与温暖,然而“多情秋士更神伤”的句子又将诗意推向了更深的忧伤,暗示着一种无奈与感伤的情绪,仿佛在说即使美好依旧存在,但人心却因时光流逝而变得愈发脆弱。
整首诗采用了自然景物与人内心情感的对照,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情感真挚而细腻,是一首极具思想深度与艺术美感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山半角隐斜阳:描绘出黄昏时分,青山的轮廓隐隐约约,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梧桐庭院招凉:院中的梧桐树招引着清凉的微风,传递着一种舒适。
- 何时梦入水云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逃离现实,进入梦幻的世界。
- 一枕黄粱:借用成语,强调梦境的美好与虚幻。
- 明月良宵隐隐:描绘美好的夜晚,明亮的月光让人感到温馨。
- 藕花香忆潇湘:香气勾起对故乡的怀念,情感更加深沉。
- 多情秋士更神伤:多情的男子在秋天感到忧伤,暗示内心的柔软与脆弱。
- 搅断柔肠:形容情感的撕扯,表明内心的痛苦与纠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粱美梦”引申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拟人:梧桐树招凉,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明月良宵隐隐,藕花香忆潇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深沉的乡愁与多情的感伤。诗人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示了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宁静、理想与人生的追求。
- 梧桐:代表思乡之情,寄托了对过往的怀念。
- 明月:象征美好时光与思念。
- 藕花:代表美好与纯洁,也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 秋士:多情的人的象征,表达了情感的脆弱与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山半角隐斜阳”描述的是哪个时刻的景象?
A. 清晨
B. 黄昏
C. 正午
D. 深夜 -
“一枕黄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梦境
C. 美好的回忆
D. 凄凉的秋天 -
诗中提到的“潇湘”指的是哪里?
A. 一条河流
B. 一个城市
C. 一个地方的名称
D. 一种花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画堂春 即景》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多的是孤独感,而《画堂春 即景》则融合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感伤。在意象上,《静夜思》以月亮为主,而《画堂春 即景》则通过自然景物与香气的结合,展现了更丰富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