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五清先生消息尚客澧州怅然有怀作诗六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9 01:46:28

憔悴东都士,吾师更可嗟。

三年为逐客,万里未还家。

暮阻巴山雪,春行楚岸花。

江湖无路觅,流涕望天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憔悴东都士,吾师更可嗟。
三年为逐客,万里未还家。
暮阻巴山雪,春行楚岸花。
江湖无路觅,流涕望天涯。

白话文翻译:

这位憔悴的东都士人,我的老师更是令人感叹。
他已经三年身为逐客,万里之外仍未能归家。
黄昏时分被巴山的雪阻隔,春天又在楚岸的花开中行走。
江湖上无路可寻,眼泪流淌着望向天涯。

注释:

  • 憔悴:形容人的面容因忧虑或疾病而显得疲惫、消瘦。
  • 逐客:被迫离开家乡,流浪他地的人。
  • 巴山:指的是位于四川的巴山,著名的风景名胜。
  • 楚岸:指的是楚地的河岸,通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 江湖:指的是河流和湖泊的总称,象征着漂泊和无根的生活。

典故解析:

  • 东都:指的是古都洛阳,是诗人心目中的文化中心。
  • 巴山雪:巴山位于四川,因天气寒冷,常常被雪覆盖,寓意着诗人的孤独和艰难。
  • 楚岸花:春天在楚地的河岸开花,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景明,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为主,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何景明得知其老师在客居外地的消息后,表达了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与自身的感慨,反映了社会动荡与士人漂泊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对老师的思念以及对自己身处困境的感慨。开篇以“憔悴东都士”引入,直接展现了老师的沧桑与无奈,紧接着通过“吾师更可嗟”流露出诗人对老师深切的关怀与同情。三年为逐客的描写,揭示了士人在动荡时代的艰辛与无奈,万里未还家更是加深了这一主题。

诗中“暮阻巴山雪,春行楚岸花”对比鲜明,一方面是冬日的严寒,另一方面则是春日的花开,象征着希望与失落的交织。在江湖无路的绝望中,流泪望天涯,展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无奈与渴望。

整首诗情感深切,情景交融,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思索,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憔悴东都士:指那位来自东都的士人,形象憔悴,暗示其生活困苦。
  2. 吾师更可嗟:表达诗人对老师的惋惜与同情。
  3. 三年为逐客:说明老师已经漂泊了三年,失去家乡的支持。
  4. 万里未还家:强调该士人离家之遥,心中思乡之情愈发浓厚。
  5. 暮阻巴山雪:描绘黄昏时巴山的雪景,增添孤独气氛。
  6. 春行楚岸花:春天的花开象征希望,但与现实形成对比。
  7. 江湖无路觅:表达在江湖中找不到归路的无奈。
  8. 流涕望天涯:眼泪流淌,向远方展望,体现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冬天的雪与春天的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生活的无常。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 象征:江湖象征流浪与漂泊,表达内心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教师的思念与自身困境的描写,表现了士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漂泊与无奈,同时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东都:象征文化与理想的故乡。
  2. 巴山:象征困境与孤独。
  3. 楚岸花:象征美好与希望。
  4. 江湖:象征漂泊与无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南京
    • B. 洛阳
    • C. 北京
  2. “三年为逐客”中的“逐客”是什么含义?

    • A. 游客
    • B. 被迫离开的人
    • C. 学者
  3. 诗中提到的“巴山”位于哪个省?

    • A. 四川
    • B. 湖北
    • C. 陕西

答案:

  1. B. 洛阳
  2. B. 被迫离开的人
  3. A. 四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何景明李白:两者都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何景明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是豪放与壮志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