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代予元侯,书窗不外求。
寡言良有味,节用绝无愁。
真是温如玉,兼能爽似秋。
銮坡宜趣召,夜直结邻楼。
白话文翻译:
我这一代人对元侯(指文人或名士),只在书窗前寻求知识和交流。
言语不多却别有滋味,节俭的生活让我无忧无虑。
真是温润如玉,心境清爽如秋天。
在銮坡上很适合相约,夜晚可以在隔壁楼中畅谈。
注释:
- 今代:指当代,强调作者身处的时代。
- 元侯:指的是名士、文人,可能是特指某位有名的朋友或前辈。
- 书窗:指书房或书籍,象征读书和求知的地方。
- 寡言:少说话,指性格内向或比较沉静。
- 良有味:深刻而有趣的意思,言语虽然少,却富有深意。
- 节用:节俭用度,过着简朴的生活。
- 绝无愁:没有忧愁,心态轻松。
- 温如玉:形容人的性格温和、柔润。
- 爽似秋:比喻心境清爽,像秋天的天气一样明朗。
- 銮坡: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字,适合聚会的场所。
- 趣召:约定、邀请的意思。
- 夜直:通宵达旦,形容夜晚的活动。
典故解析:
- 书窗:古人多在书斋中读书,书窗象征着求知的渴望和对文人生活的向往。
- 温如玉、爽似秋:这两个比喻手法,分别强调了人的品德和心境,常见于古代文人的自我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回,字君衡,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主张“文以载道”,作品风格清新雅致,注重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方回隐居之时,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对文人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身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与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气质和情怀。首句以“今代予元侯”开篇,直接引入主题,表现出对名士的向往与敬仰。接下来的“书窗不外求”则表明作者追求知识与精神世界的渴望,反映了文人对书籍与学问的重视。
“寡言良有味,节用绝无愁”两句则表现出作者的生活态度,他认为少言的生活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而节俭的生活方式则使他无忧无虑,体现了作者的淡泊与从容。接下来“真是温如玉,兼能爽似秋”则通过比喻表现了作者温和的性格和清爽的心境,展示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最后两句“銮坡宜趣召,夜直结邻楼”则描绘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社交场景,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友人交流的心情,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温暖。
整首诗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人格、生活态度与对文人生活的热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代予元侯:我这一代人对文人名士的敬仰。
- 书窗不外求:只在书房中寻求知识和交流。
- 寡言良有味:少说话却更显深意。
- 节用绝无愁:过着简朴的生活,没有任何忧愁。
- 真是温如玉:人品温润如玉。
- 兼能爽似秋:心境清爽如秋天。
- 銮坡宜趣召:适合在这个地方相聚。
- 夜直结邻楼:夜晚可以在邻楼畅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温如玉”、“爽似秋”,通过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了文人应有的修养与理想生活,表现出对朋友的珍视和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传达了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窗:象征求知与思考。
- 玉:象征高贵、温和的品德。
- 秋:象征清爽、宁静的心境。
- 銮坡:寓意适合聚会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回的“书窗”指的是什么? A. 书房
B. 窗户
C. 学校 -
“温如玉”表达了什么样的人格特征? A. 刚强
B. 温和
C. 冷酷 -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节俭生活的赞美? A. 寡言良有味
B. 节用绝无愁
C. 夜直结邻楼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方回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在生活态度、交友情感上的异同。方回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节俭,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洒脱的性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人的生活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