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知常 其一》

时间: 2025-01-10 22:08:57

曰归去上凤凰台,已见云中鸣雁来。

携酒几时窥北海,采兰三月去南陔。

山间鼠窃不为盗,屋上鹳巢无妄灾。

但喜朝廷容正直,更须郡守择贤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张知常 其一
彭汝砺 〔宋代〕

曰归去上凤凰台,已见云中鸣雁来。
携酒几时窥北海,采兰三月去南陔。
山间鼠窃不为盗,屋上鹳巢无妄灾。
但喜朝廷容正直,更须郡守择贤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归去的愿望,想要登上凤凰台,看到云中飞来的大雁。何时我能携酒远眺北海,三月时节去南陔采兰?山间的老鼠虽有偷窃之举,却并不算作盗贼;屋顶上的鹳鸟筑巢也不必担心灾祸。只希望朝廷能够宽容正直,更需要的是郡守能够选拔贤才。

注释:

字词注释:

  • 凤凰台:古代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归处。
  • 鸣雁:指秋天归来的大雁,象征着归乡的思念。
  • 北海:可能指的是北方的辽阔海域,象征远方的美好。
  • 南陔:指南方的兰草,象征着诗人的追求与理想。
  • 鼠窃:形容老鼠偷东西,诗人用以比喻小事。
  • 鹳巢:屋顶的鹳鸟筑巢,象征安定与和平。
  • 朝廷容正直:希望朝廷能对正直的人给予容忍与支持。
  • 郡守:地方官员,象征治理国家的能力。

典故解析:
“凤凰台”常用来象征理想和美好的归宿;“云中鸣雁”则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汝砺,字子直,号汝砺,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时代背景下,国家政治动荡,士人对政局的关切与个人理想的追求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恬淡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开篇即以“归去”引入,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凤凰台”作为象征,代表了理想的归宿,而“鸣雁”则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接着,诗人以“携酒窥北海”的画面,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

后四句则转向社会现实,诗人通过“鼠窃不为盗”与“鹳巢无妄灾”的比喻,表达了对平和生活的追求与对社会安宁的渴望。结尾处提到“朝廷容正直”,则呼应了前面的理想与现实,表达了对贤良政治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理想追求,也有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曰归去上凤凰台:表达归隐的愿望,凤凰台象征理想归处。
  • 已见云中鸣雁来:渴望归乡,雁声引发思乡之情。
  • 携酒几时窥北海:想要与自然亲密接触,远眺北海。
  • 采兰三月去南陔:渴望在春天去南方采兰,象征理想的追求。
  • 山间鼠窃不为盗:比喻小事不算严重,表达对生活的淡然。
  • 屋上鹳巢无妄灾:希望社会安宁,象征安定的生活。
  • 但喜朝廷容正直:期望政治清明,社会正义。
  • 更须郡守择贤才:强调地方官员的重要性,呼唤选拔人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凰台”比喻理想归处。
  • 拟人:如“鸣雁”赋予雁声以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凰台:象征理想、归途。
  • 鸣雁:象征思乡、归属。
  • 北海:象征辽阔与自由。
  • 兰草:象征美好与珍贵。
  • 鼠与鹳:象征生活的安定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彭汝砺所提到的“凤凰台”主要象征:
    A. 理想归处
    B. 社会政治
    C. 自然风光
    D. 个人情感

  2. 填空题
    “已见云中来”中“鸣雁”象征着

  3. 判断题
    诗中表达了对朝廷的期望。(对/错)

答案

  1. A
  2. “鸣雁”,思乡。
  3.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瞑》:描绘自然与隐居生活的恬淡。

诗词对比:
对比彭汝砺的《答张知常》与王维的《竹里馆》,两者虽同为山水诗,但彭汝砺更关注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责任,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均有独特之处,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宋诗选》:精选宋代诗人的重要作品,附有注释与解析。
  • 《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 《古诗词文献》:收录多位古诗词作家的作品及其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