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

时间: 2025-01-11 02:03:27

春江泼天明,萧寺踞山坞。

荒阶下鸟雀,古木飒风雨。

答行古苔花,徙倚望江渚。

日暮山更寒,檐头铃自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江泼天明,萧寺踞山坞。
荒阶下鸟雀,古木飒风雨。
答行古苔花,徙倚望江渚。
日暮山更寒,檐头铃自语。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江水在阳光下闪耀,明亮如同泼洒的天空;
萧条的寺庙坐落在山谷中,显得格外宁静。
荒凉的台阶下,有鸟雀在嬉戏,古老的树木在风雨中摇曳。
我对着古老的苔藓与花朵,徘徊着眺望江边的景色。
日暮时分,山中更显寒冷,屋檐下的铃铛独自响起,似在低语。

注释

  • 泼天明:形容春江在阳光照耀下,光亮如泼。
  • 萧寺:寂静的寺院,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 荒阶:荒废的台阶,暗示人迹罕至。
  • 飒风雨:古木在风雨中的摇曳声。
  • 古苔花:古老的苔藓和花朵,象征时间的流逝。
  • 江渚:江边的小洲。
  • 檐头铃自语:屋檐下的铃铛在微风中响起,似乎在自言自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宪(生卒年不详),字子真,号静之,宋代诗人。林宪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淳熙三年孟春,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可能在台州的兜率寺中游览,受到周围自然景色的启发,写下此诗,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诗作,整体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诗的开头“春江泼天明”就将读者带入了一幅春江水暖、阳光明媚的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萧寺踞山坞”,则将视角转向宁静的寺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一种恬淡的心境。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荒阶下鸟雀”和“古木飒风雨”,不仅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鸟雀的欢鸣与古木的摇曳,营造了一种生动的景象,诗人似乎在与自然对话,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悟。

最后两句,“日暮山更寒,檐头铃自语”,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随着日暮的降临,山中变得更加寒冷,屋檐下的铃铛声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孤独的心情。这种对比不仅提升了诗的情感深度,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哲理:在宁静与孤独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微妙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江泼天明:春天的江水在阳光下闪耀,明亮得如同泼洒的天空,营造出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
  2. 萧寺踞山坞:寂静的寺庙坐落在山谷中,给人一种宁静而幽深的感觉。
  3. 荒阶下鸟雀:荒废的台阶下有鸟雀在嬉戏,表现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4. 古木飒风雨:古老的树木在风雨中摇曳,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力量。
  5. 答行古苔花:对着古老的苔藓与花朵,诗人徘徊着眺望江边的景色,流露出对自然的思索。
  6. 日暮山更寒:日暮时分,山中更显寒冷,暗示时间的流逝。
  7. 檐头铃自语:屋檐下的铃铛在微风中响起,似乎在低语,增添了一种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开头的“泼天明”将春江比作泼洒的天空,形象生动。
  • 拟人:最后一句中,檐头铃被赋予了“自语”的能力,使得诗歌更具情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在宁静中思考人生的哲理。它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递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江:象征希望和生机,代表春天的来临。
  • 萧寺:象征宁静与孤独,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平和。
  • 鸟雀:代表生命的活力与自由。
  • 古木:象征着时间的积淀与自然的伟大。
  • 苔花:代表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铃铛:象征孤独与内心的独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 A. 李白
    • B. 林宪
    • C. 杜甫
  2.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 春江
    • B. 荒阶
    • C. 海洋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春天和自然的热爱
    •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B. 林宪
  2. C. 海洋
  3. B. 对春天和自然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江花月夜》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春江花月夜》与《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都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自然的宁静。前者更多地描绘了夜晚的江景,情感上更为浪漫;而后者则在春日的白昼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沉思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林宪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