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腊月三日夜作》
时间: 2025-02-04 15:43: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暖还寒,才醒又醉,去来不绝情如水。
一回梦断一思量,更残烬落人无寐。
昨夜温存,今宵涕泪,旧欢新恨都须记。
未应重与问佳期,佳期已自成迢递。
白话文翻译:
刚暖还寒,刚醒又醉,来来往往的情感犹如流水。
一场梦断了又思量,残烬还在,夜深人却无眠。
昨夜的温存,今晚的泪水,旧的欢愉和新的仇恨都要牢记。
不该再去问那美好的时光,因为那佳期已然遥远无期。
注释:
- 乍:刚刚,突然。
- 醒:清醒,醒来。
- 醉:沉醉,陶醉。
- 情如水:感情如流水般不断流动。
- 梦断:梦醒。
- 思量:思考,思念。
- 残烬:余烬,火焰熄灭后的灰烬。
- 无寐:无法入眠。
- 温存:温柔的爱恋,亲密的关系。
- 涕泪:泪水。
- 旧欢:过去的快乐。
- 新恨:新的怨恨。
- 佳期:美好的时光。
- 迢递:遥远,漫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清代诗人,字子骞,号梦庐,生于顺治年间,卒年不详。其诗风清新俊逸,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生百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腊月三日,正值寒冬,诗人借此时节的寒暖变化,表达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与思索,结合个人经历,流露出对旧情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踏莎行 腊月三日夜作》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词作,通过对寒冬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联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开头“乍暖还寒”便勾勒出冬季的寒意与即将到来的温暖,仿佛人生中温情与寒意交替。接下来的“才醒又醉”,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情感如流水般流淌不息。
“昨夜温存,今宵涕泪”一句,描绘了作者在温暖与泪水之间的挣扎,旧欢与新恨交织,使得情感愈发复杂。这种情感的重叠,恰如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面对的矛盾与挑战,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未应重与问佳期,佳期已自成迢递”则是对未来的一种无奈与释然,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也有对未来遥不可及的感慨。整首词透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乍暖还寒:气候变化,象征情感的波动。
- 才醒又醉:在清醒与陶醉之间徘徊,反映内心的矛盾。
- 去来不绝情如水:情感如流水般不断流淌,表明情感的持久与变幻。
- 一回梦断一思量:梦醒后加深思念,体现对过去的怀念。
- 更残烬落人无寐:夜深人静,余烬象征未了的情感,令人失眠。
- 昨夜温存:过去的温情,如今化作泪水。
- 今宵涕泪:情感的流露,表达了思念与遗憾。
- 旧欢新恨都须记:提醒人们要铭记过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
- 未应重与问佳期:不该再去追问那美好的时光。
- 佳期已自成迢递:过去的美好时光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修辞手法:
- 比喻:情感比作流水,形象而生动。
- 对仗:如“旧欢新恨”,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排比:使用“昨夜温存,今宵涕泪”形成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追逐爱情与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感波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暖:温暖,象征着爱与亲密。
- 寒:寒冷,象征着孤独与失落。
- 水:情感流动,象征时间的无情与变幻。
- 梦:隐喻对美好过往的追忆。
- 泪:表达痛苦与思念。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也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多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乍暖还寒”表示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情感的波动
C. 生活的无常
D. 天气的变化 -
“昨夜温存”指的是: A. 昨天的快乐
B. 过去的爱恋
C. 现在的情感
D. 梦中的幻影 -
诗中的“佳期已自成迢递”意为: A. 美好的时光已经来临
B. 美好的时光已经遥远
C. 美好的时光依然存在
D. 美好的时光需要追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 温庭筠《望江南》
诗词对比:
袁克文的这首《踏莎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均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感伤。但袁克文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出对离别的伤感。两者在情感基调的表现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