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萧斋翁赐法书索作》
时间: 2025-02-04 15:43: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旆卷云扬,琼雕玉镂。
词仙更擅书名久。
指麾岁月入红箫,
风流谁似纫兰叟。
换墨须鹅,投桃得玖。
惜春不使莺天瘦。
他年杖履许追陪,
携樽来颂期颐寿。
白话文翻译:
旗帜高扬,云彩飘逸,雕琼琚玉的艺术品令人赞叹。
词坛的仙子更擅长书法,名声久远。
指挥岁月如红箫悠扬,
风流的才子谁能比得上那位织兰的老人?
换笔时用鹅毛,投桃报李得到了美好的回报。
珍惜春天,不让黄莺在天上显得瘦弱。
未来的日子希望能携杖同行,
举杯共庆长寿。
注释:
- 旆卷:旆,指旗帜,卷起则象征着气势;云扬,形容云彩飘扬。
- 琼雕玉镂:琼、玉指精美的工艺品,雕刻精致。
- 词仙:指擅长写词的人,这里特指词作的名家。
- 红箫:指一种乐器,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音乐的美好。
- 纫兰叟:指擅长诗词的老者,兰花象征着高雅。
- 换墨须鹅:换笔用鹅毛,象征着书法的讲究。
- 投桃得玖:比喻以诚相待,可以获得美好的回报。
- 惜春:珍惜春天的美好,不让春天的黄莺失去生机。
- 杖履:拄着杖,表示年老时的生活状态。
- 颂期颐寿:祝愿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蛰堪,现代著名诗人,以其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融合古典与现代元素,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王蛰堪与萧斋翁的交流之际,表达对古典诗词的敬仰与对友人的祝福。通过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春天美好的珍惜,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踏莎行 萧斋翁赐法书索作》是一首充满古典气息的词作,展现了王蛰堪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理解和独特的艺术感受。诗中以“旆卷云扬,琼雕玉镂”开篇,运用生动的意象,展现出一种高远的气势与对美的追求。接下来的“词仙更擅书名久”,则把词人自身的定位与古今名家的对比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自信与自省。
全诗在描绘岁月流逝的同时,也传递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盼。特别是“他年杖履许追陪,携樽来颂期颐寿”,表达了对长久友谊的期许,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整首诗词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深邃,既有对传统艺术的崇敬,也有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王蛰堪作为现代诗人的独特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旆卷云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场景,象征着气势与朝气。
- 琼雕玉镂: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强调艺术的精致。
- 词仙更擅书名久:自信地体现了自己与古代词人的比肩。
- 指麾岁月入红箫:把时间比作音乐,流畅而富有诗意。
- 风流谁似纫兰叟:表达对才子的敬仰,强调高雅风范。
- 换墨须鹅:体现书法文化的传承与讲究。
- 投桃得玖:强调人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
- 惜春不使莺天瘦:表现对春天的珍惜之情。
- 他年杖履许追陪:表达对未来友谊的期盼。
- 携樽来颂期颐寿:祝愿长寿,充满祝福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岁月入红箫”,用乐器比喻时间的流逝。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如“琼雕玉镂”、“风流”等,营造出优雅的艺术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对岁月的感慨以及对友谊与生命的珍视,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旆卷:象征着气势、壮丽的场面。
- 琼雕玉镂:象征着艺术的精致与美好。
- 红箫:象征着音乐与时间的流逝。
- 兰叟:象征着高雅与才华。
- 杖履:象征着老年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词仙”指的是谁?
- A. 王蛰堪
- B. 古代词人
- C. 萧斋翁
-
“投桃得玖”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一种乐器
- B. 互惠互利
- C. 祝愿长寿
-
诗中提到的“惜春不使莺天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无所谓
- B. 对春天的珍惜
- C. 对黄莺的喜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王蛰堪的《踏莎行》更为细腻与内敛,呈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而李白则展现了一种豪放与洒脱的情怀。两者各有特点,共同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多样。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蛰堪诗词选》
- 《现代诗词创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