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墙阴九英梅未春先花,娟然有致,作此赏之。》

时间: 2025-02-04 15:42:17

眉翠初消,额黄乍露。

明珰不学凌波步。

一枝幽艳背人开,相逢却在深深处。

檀口仍缄,芳心慢诉。

春来江北江南路。

儿家花发在春前,好花何待春分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墙阴九英梅未春先花,
娟然有致,作此赏之。
眉翠初消,额黄乍露。
明珰不学凌波步。
一枝幽艳背人开,
相逢却在深深处。
檀口仍缄,芳心慢诉。
春来江北江南路。
儿家花发在春前,
好花何待春分付。

白话文翻译

在墙阴处,九英梅花在春天之前就悄然绽放。花朵的姿态优雅,令人陶醉。眉头的绿色刚刚消褪,额头的黄色刚刚显露,明媚的珠子不再像当年那样轻盈地走动。那一枝幽艳的梅花在无人欣赏的地方悄然开放,和你相遇却是在隐秘之处。花瓣依旧紧闭,芳香的心情缓缓诉说。春天来临时,江北和江南的路上花开正盛。孩童们的花在春天之前就已经盛开,何须等到春分的时节才来赏花?

注释

  • 九英梅:指梅花的一种,特指九种梅花的合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娟然:形容姿态优雅、美好。
  • 眉翠、额黄:形容女子的容颜,眉毛和额头的颜色。
  • 明珰:指一种珠饰,形容轻盈飘逸的步态。
  • 檀口:指嘴唇,檀是红色的意思,形容嘴唇鲜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邓嘉缜(生卒年不详)是近代诗人,其诗作以清新、细腻、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女性之美,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花初绽之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期待及对梅花的喜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诗人通过描写梅花的美丽,传达了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以梅花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全诗以“墙阴九英梅未春先花”开篇,直接引入梅花的意象,勾勒出春天即将来临的氛围。梅花在春天之前盛开,象征着早春的气息,表现了生命力的顽强与不屈。诗中描绘的女子形象,眉翠初消,额黄乍露,似乎在隐喻着青春的流逝,然而正如梅花般,虽身处深处,依然保持着幽艳的状态。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诗中“儿家花发在春前”一句,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不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整首诗在情感上逐渐升华,带有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墙阴九英梅未春先花”——在墙阴的地方,九英梅花在春天之前就开花了。
    • “娟然有致,作此赏之”——花姿优雅动人,令人陶醉。
    • “眉翠初消,额黄乍露”——女子的眉毛刚刚褪去翠色,额头微微露出黄色。
    • “明珰不学凌波步”——珠子不再像以前那样轻盈地走动。
    • “一枝幽艳背人开”——一枝幽艳的梅花在背后悄悄开放。
    • “相逢却在深深处”——与人相遇却是在隐秘的地方。
    • “檀口仍缄,芳心慢诉”——嘴唇依然紧闭,芳心却缓缓倾诉。
    • “春来江北江南路”——春天来临时,江北江南的道路上花开正盛。
    • “儿家花发在春前”——孩童们的花在春天之前开了。
    • “好花何待春分付”——美丽的花儿何必等到春分时节才来欣赏?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明珰不学凌波步”将珠子与走路的姿态相提并论,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梅花展开,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着春天的希望。
  • 春天:象征生机与美好,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复苏。
  • 女子形象:展现了青春的流逝,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英梅”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坚韧与高洁
    • B. 富贵与奢华
    • C. 哀伤与孤独
  2. 诗中提到“春来江北江南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远方的思念
    • C. 雨水的滋润
  3. 诗中“明珰不学凌波步”这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 A. 珠子已经失去光泽
    • B. 珠子不再轻盈如昔
    • C. 珠子与花瓣相互衬托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王安石
  • 《春晓》孟浩然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梅花》同样描绘了梅花的高洁与坚韧,且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而邓嘉缜的《踏莎行》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与隐喻,展现出对生命与青春的思考,情感更加内敛。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资料集》
  •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