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才过苕溪又云溪,
短松疏竹媚朝辉。
去年此际远人归。
烧后更无千里草,
雾中不隔万家鸡。
风光浑异去年时。
白话文翻译:
刚刚经过苕溪和云溪,
稀疏的短松和竹子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妩媚。
去年这个时候,远方的友人回来了。
今年烧过的地方,千里草地已经不再,
雾中也无法隔开万家鸡鸣声。
如今的风光与去年完全不同。
注释:
字词注释:
- 苕溪:指的是苕溪,位于浙江省。
- 云溪:与苕溪相近的另一条溪流。
- 短松疏竹:短小的松树和稀疏的竹子。
- 媚:美丽、动人。
- 千里草:指广袤的草地。
- 不隔:不相隔。
- 万家鸡:指万户人家的鸡鸣声。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苕溪”、“云溪”是地名,反映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熟悉,同时也唤起了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景物变化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逸凡,号静安,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戏剧家和历史学家。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王国维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遇的困扰之际,借景抒怀,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王国维的一首经典词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整首诗以“苕溪”和“云溪”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两句描绘了晨光中的松竹,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自然美。在“去年此际远人归”一句中,诗人回忆起去年此时友人归来的情景,情感顿时变得温暖而柔和。然而,紧接着的“烧后更无千里草”则将温馨的回忆转为对现实时光变化的无奈与惆怅,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观及社会环境变迁的敏感。最后一句“风光浑异去年时”更是将这一切情感凝聚,彰显出时间的无情与风光的不可重复。整首词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才过苕溪又云溪”:刚刚经过两个溪流,指向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给人带来亲切感。
- “短松疏竹媚朝辉”:短小的松树和稀疏的竹子在晨光中显得特别美丽,体现出清晨的生机。
- “去年此际远人归”:回忆起去年此时朋友回家的场景,带着一丝温馨。
- “烧后更无千里草”:现今的景象与往日不同,昔日的草地已被烧毁,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 “雾中不隔万家鸡”:在雾气中,依然能听到各家鸡的鸣叫,体现出生活的延续。
- “风光浑异去年时”:对比去年,感叹风光的变化,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短松疏竹媚朝辉”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
- 对仗:“千里草”和“万家鸡”形成了音韵的和谐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和对往昔的追忆,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苕溪、云溪: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短松疏竹:代表清新自然的气息。
- 千里草:象征过去的繁盛与生机。
- 万家鸡:生活的延续与平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苕溪”和“云溪”是指哪个地区的地名?
- A. 浙江
- B. 江苏
- C. 安徽
-
诗中提到的“去年此际远人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伤感
- B. 欢喜
- C. 忧愁
-
诗中“烧后更无千里草”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自然的繁盛
- B. 生活的困扰
- C. 风景的变化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王国维与李清照的作品都涉及到对时光与自然的感慨,李清照在《如梦令》中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之情,语言细腻而情感真挚,两者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国维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国维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