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杂诗 其四》

时间: 2025-01-27 04:13:11

少年多意态,饱肉气凭陵。

茂树时弹雀,高原共晾鹰。

猜拳觞政熟,折齿啸歌能。

翻笑拘牵辈,勤将礼法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皮杂诗 其四
作者: 刘天谊 〔清代〕

少年多意态,饱肉气凭陵。
茂树时弹雀,高原共晾鹰。
猜拳觞政熟,折齿啸歌能。
翻笑拘牵辈,勤将礼法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张扬的个性。他们意气风发,体态丰盈,气势逼人。茂密的树木上时而传来鸟儿的鸣叫,而高原上则在展示鹰的翱翔。他们在游戏中猜拳、饮酒,玩得尽兴,甚至在歌声中展示他们的才艺。诗人以一种轻松的口吻,调侃那些拘谨的人,强调在礼法的约束之下,也要勤勉地检讨自身的行为。

注释

  • 意态: 形态和神情,指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样子。
  • 饱肉气: 指身体丰盈的状态,表现出年轻人的健康与活力。
  • 凭陵: 意思是依靠、倚仗,形容年轻人气势逼人。
  • 弹雀: 鸟儿在树上跳跃鸣叫。
  • 晾鹰: 展现鹰的飞翔,象征自由和高远。
  • 猜拳: 一种游戏,常伴随饮酒、娱乐。
  • 折齿: 形容歌唱或表演时的能耐。
  • 翻笑: 笑着调侃,带有戏谑的意味。
  • 拘牵辈: 指那些拘谨、受传统礼法束缚的人。
  • 礼法绳: 指使用礼仪和法律来约束行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天谊,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风格独特。其作品常常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和人们的情感,尤其是在描绘年轻人生活状态方面尤为突出。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文人风气较为活跃的时期。年轻人充满朝气和斗志,诗人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情感状态,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的赞美与期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传统礼法的反思。

诗歌鉴赏

刘天谊的《南皮杂诗 其四》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了年轻人的活力与自由。诗中“少年多意态,饱肉气凭陵”开篇即传达出年轻人的朝气蓬勃,肆意张扬的气氛。紧接着,通过“茂树时弹雀,高原共晾鹰”的描写,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年轻人的活力相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诗中的游戏场景“猜拳觞政熟,折齿啸歌能”进一步揭示了年轻人生活中的欢快与放松。他们在饮酒作乐中,展现出才华与个性,诗人用“折齿”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他们在享受生活、展示自我的过程。而最后两句“翻笑拘牵辈,勤将礼法绳”则在轻松的语调中,带有一丝调侃与反思,表明诗人对传统礼法的质疑与对年轻人自由精神的期许。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意象鲜明,展现了作者对年轻人生活的赞美和对社会规范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多意态: 描述年轻人的多姿多彩,充满了活力。
  2. 饱肉气凭陵: 意指年轻人身体健康,气势如虹。
  3. 茂树时弹雀: 形容树木繁茂,鸟儿在树间跳跃,增添了生动的气氛。
  4. 高原共晾鹰: 高原上鹰的飞翔象征着自由与高远的理想。
  5. 猜拳觞政熟: 年轻人通过游戏和饮酒增进感情,享受生活。
  6. 折齿啸歌能: 指年轻人有才华,可以在歌唱中展现自我。
  7. 翻笑拘牵辈: 嘲笑那些拘谨守礼的人,显示出年轻人的无畏与自由。
  8. 勤将礼法绳: 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醒年轻人要懂得节制与自我约束。

修辞手法

  • 比喻: “折齿啸歌”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年轻人歌唱的才华。
  • 对仗: 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 通过“弹雀”“晾鹰”,赋予自然以生命,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年轻人活力与自由的赞美,同时也反映出对传统礼法的思考,鼓励年轻人在自由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 象征活力、希望与奔放。
  • : 代表自然的生命力与自由。
  • : 象征高远的目标与追求。
  • : 代表欢愉与放松的生活态度。
  • 礼法: 象征传统的约束与规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对传统的歌颂
    • B. 对年轻人自由精神的赞美
    • C. 对自然的描绘
  2. “猜拳觞政熟”中的“觞”指的是什么?

    • A. 杯子
    • B. 酒
    • C. 食物
  3. 诗中提到的“拘牵辈”是指什么样的人?

    • A. 自由奔放的人
    • B. 受传统礼法束缚的人
    • C. 年轻人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自由的追求。
  • 杜甫的《春望》,对时代和生活的反思。

诗词对比

  • 刘天谊的《南皮杂诗 其四》与李白的《将进酒》均展现了对年轻人生活的赞美与自由的追求,但刘天谊更侧重于对年轻人精神状态的描绘,而李白则强调享乐与豪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