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丰碣标时井,深当邑校前。
惟甘方受和,能掘自逢泉。
汲古昌黎述,扬清孟博传。
未容穿凿者,于此坐窥天。
白话文翻译:
丰碣(指丰碣井)是在标志时间的井,深深地位于县城学校的前面。
只有甘愿接受和谐的人,才能在这里挖掘到泉水。
古人汲取的智慧,昌黎(王安石)曾经详细阐述,扬清(扬雄)和孟(孟子)也传承下来了。
不容许那些追求雕琢的人,在这里坐着窥探天际。
注释:
- 丰碣:古井名,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源泉。
- 邑校:指县城的学校。
- 甘方:甘愿、乐意的意思。
- 掘:挖掘,寻找。
- 昌黎:王安石,字介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扬清:扬雄,汉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 未容:不允许。
- 穿凿者:指追求雕琢和细致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天谊,清代诗人,生于乱世,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不安,知识分子面临困境。诗人通过古井象征知识的汲取与传承,表达对理想与和谐社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南皮杂诗 其七》是刘天谊在清代社会中对知识与智慧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丰碣井,象征着知识的源泉,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诗人认为,唯有甘愿接受和谐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与启示,这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修养与道德品质的重视。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古井、泉水、古人的智慧,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知识象征体系。诗中提及的王安石、扬雄和孟子等历史人物,既是对古代智慧的致敬,也反映出诗人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不满。最后一句“不容穿凿者,于此坐窥天”,更是对那些只追求表面繁华、不愿深入思考之人的警示,传达了作者对真理与智慧的渴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丰碣标时井:丰碣井象征知识,时间的标志意味着智慧的流逝与积累。
- 深当邑校前:井深且位于学校前面,暗示知识与教育的重要性。
- 惟甘方受和:只有甘愿接受和谐的人,才有机会获取智慧。
- 能掘自逢泉:能够挖掘出泉水,象征通过努力得到知识的美好结果。
- 汲古昌黎述:引用王安石的智慧,强调古代知识对当下的影响。
- 扬清孟博传:提及扬雄和孟子的传承,强调思想的延续性。
- 未容穿凿者:不允许追求表面雕琢的人,表达了对实质深度的追求。
- 于此坐窥天:坐在此处,象征着对真理的探索与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汲古昌黎述,扬清孟博传”,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丰碣井象征知识之源,深意深远。
- 隐喻:用“窥天”隐喻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知识与智慧的获取展开,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对和谐社会的渴望,警示那些只追求表面的人应反思自身,回归内在的真实。
意象分析:
- 丰碣井:象征知识的源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 泉水:象征智慧与真理,清澈而宝贵。
- 古人:代表智慧的传承,启示当代人应珍惜与学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丰碣井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知识
C. 权力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穿凿者”指的是? A. 喜欢学习的人
B. 追求表面的人
C. 古代的诗人
答案: B -
诗人认为谁能得到泉水? A. 任何人
B. 甘愿接受和谐的人
C. 只会追求表面的人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比较刘天谊的《南皮杂诗 其七》与王之涣的《登高》,两首诗都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刘天谊更注重知识的获取,而王之涣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古典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