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州》

时间: 2025-01-24 20:32:02

阆州城南海棠溪,客子不可无新诗。

正嫌风搅浪花碎,更被雨冲云叶垂。

野鸥出没底心性,山禽飞舞犹威仪。

江南或问阆州景,锦屏山水天下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阆州城南海棠溪,
客子不可无新诗。
正嫌风搅浪花碎,
更被雨冲云叶垂。
野鸥出没底心性,
山禽飞舞犹威仪。
江南或问阆州景,
锦屏山水天下奇。

白话文翻译:

阆州城南的海棠溪,
客人们可不能没有新诗。
正嫌风把浪花搅碎,
又被雨水冲刷得云叶垂低。
野鸥出没在水面上,
山间的鸟儿飞舞依然优雅。
江南的人或许会问阆州的风景,
锦屏的山水在天下都是奇绝的。

注释:

  • 阆州:古代地名,今四川省阆中市。
  • 海棠溪:溪水旁边有海棠树,海棠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卉。
  • 客子:指旅客、游子。
  • 新诗:指新的诗作,这里强调创作的必要性。
  • :搅动、搅扰。
  • 浪花:波浪拍打岸边产生的花状水花。
  • 云叶:指漂浮在空中的云,如同树叶般随风摇曳。
  • 野鸥:指在野外飞翔的海鸥。
  • 威仪:指鸟类飞舞时的姿态和气质。
  • 锦屏山水:形容阆州的山水如同锦绣般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阆州,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诗作的追求。诗中融合了作者对环境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及对诗歌创作的重视。

诗歌鉴赏:

《阆州》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手法描绘了阆州的美丽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开篇以“阆州城南海棠溪”引入,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中,海棠花的美丽与溪水的流淌构成了和谐的画面。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创作新诗的渴望,强调了艺术创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景色的描写中,诗人巧妙地运用“风搅浪花碎”与“雨冲云叶垂”两个对比的意象,展示了自然的力量和变化,反映出一种无奈与柔美的矛盾。此外,后面两句“野鸥出没底心性,山禽飞舞犹威仪”则通过描绘野生鸟类的生动形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自由,抒发了诗人对这种自由状态的向往。

最后,诗歌以对阆州风景的总结,强调了其在江南的独特地位与美丽,突出了自然景观对于人们心灵的抚慰与启发。整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阆州城南海棠溪:描绘阆州的自然环境,海棠溪的美丽成为诗歌的起点。
  2. 客子不可无新诗:强调诗人对于创作的重视,传达出一种文化责任感。
  3. 正嫌风搅浪花碎:展现自然中的动感,风的搅动使得浪花四溅,生动形象。
  4. 更被雨冲云叶垂:雨水的冲刷让云雾低垂,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常。
  5. 野鸥出没底心性:通过野鸥的出没反映出自然的自由与随性。
  6. 山禽飞舞犹威仪:山间鸟类飞舞,仍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
  7. 江南或问阆州景:引出对阆州美景的探讨,表现出该地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8. 锦屏山水天下奇:总结阆州的山水之美,强调其独特性与超凡魅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阆州山水比作“锦屏”,突显其美丽与价值。
  • 对仗:如“风搅浪花碎”与“雨冲云叶垂”,对比中展示自然的多变。
  • 拟人:野鸥和山禽的描写赋予了它们生命力,使自然景象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阆州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诗人对创作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棠:象征美丽与柔和,代表诗人的情感寄托。
  • 溪水:象征流动与生命,代表自然的活力。
  • 风与雨: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反映人类生活的无常。
  • 野鸥与山禽:象征自由与优雅,体现自然生灵的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阆州城南的溪水旁种植了什么花? A. 桃花
    B. 海棠
    C. 桂花
    D. 梅花

  2. 诗中提到的“锦屏山水”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城市建筑
    B. 自然风光
    C. 诗歌创作
    D. 人物形象

  3.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爱情的怀念
    B. 对自然的赞美与诗歌创作的渴望
    C. 对历史的思考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在《春望》中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与无奈,而汪元量的《阆州》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基调。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赞美自然,但更多的是对豪放与自由的追求,而汪元量则在优雅中渗透着对创作的执着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汪元量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百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