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息》

时间: 2025-01-11 05:42:22

书生忠义与谁论?

骨朽犹应此念存。

砥柱河流僊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太息

作者: 陆游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书生忠义与谁论?
骨朽犹应此念存。
砥柱河流僊掌日,
死前恨不见中原。

白话文翻译:

书生的忠义,能和谁来讨论呢?
即使骨头朽烂,心中仍然怀念这一点。
如同砥柱支撑着河流,仙人把握着日月,
临终时的遗憾,是无法见到中原的。

注释:

  • 书生:指读书人,通常指有志向的士人。
  • 忠义:忠诚与正义。
  • 骨朽:指身体衰老、腐朽。
  • 砥柱:比喻支撑的力量。
  • 河流:指河水,象征时间与历史。
  • 僊掌:指仙人掌控。
  • 中原:指中国的中心地区,象征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典故解析:

  • 砥柱河流:这个典故出自《庄子》,比喻坚守道义、支撑大局的人。
  • 中原:历史上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中心,象征着繁荣与希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常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情怀。
  • 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宋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他的作品深受时代影响,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诗歌鉴赏:

《太息》揭示了书生对于忠义的深刻思考。开篇以“书生忠义与谁论?”引入,表现出对忠义的孤独感和无奈。陆游用“骨朽犹应此念存”表达了即使在生命的尽头,忠义的信念仍然存在,显现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接着,“砥柱河流”一语,将忠义比作支撑河流的砥柱,体现了理想的坚定与力量。最后一句“死前恨不见中原”,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与遗憾,暗示了他无法实现的壮志未酬,情感沉重而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书生忠义与谁论?”:质疑忠义的价值与讨论的对象。
    • “骨朽犹应此念存。”:即使身体衰老,忠义的信念依然坚守。
    • “砥柱河流僊掌日。”:比喻忠义如砥柱一般坚定,支撑着历史的长河。
    • “死前恨不见中原。”:表现对国家未能复兴的强烈遗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忠义比作支撑河流的砥柱,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忠义的坚守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体现了陆游作为士人的担当与理想。

意象分析:

  • 书生:象征忠诚与理想。
  • 骨朽:代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砥柱:象征坚定不移的信念。
  • 中原:代表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陆游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中原”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国家繁荣
    • C. 自然景色
    • D. 个人理想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忠义与遗憾
    • C. 爱情
    • D. 自然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陆游的《太息》与杜甫的《登高》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但前者更为直接,后者则通过景物抒发情感。两者在风格上都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