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用定山堂韵题顾横波小像》

时间: 2025-02-04 15:29:33

人与江山并是柔。

六朝新乐府,梦前游。

玉梅花下月如钩。

扶香影,幽绪上眉头。

柳下白门秋。

几番欢笑罢,几番愁。

内家梳裹倚风流。

尚书老,怊怅旧妆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与江山并是柔。六朝新乐府,梦前游。玉梅花下月如钩。扶香影,幽绪上眉头。柳下白门秋。几番欢笑罢,几番愁。内家梳裹倚风流。尚书老,怊怅旧妆楼。

白话文翻译:

人与江山的柔美是相互辉映的。六朝时期的新乐府,如梦般浮现在眼前。月光像钩子一样悬挂在玉梅花下。轻轻扶起香影,幽幽的思绪在眉头浮现。秋日,柳树下的白门,欢笑与愁苦交替几番。内宅中,梳妆打扮时倚靠着风流的姿态。尚书(指古代的文人)已老,心中对旧日妆楼感到怅惘。

注释:

字词注释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六个朝代的统称,代表着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 新乐府:指新创作的乐府诗,主要是描写当时生活的诗歌形式。
  • 玉梅:梅花的一种,象征着高洁与坚韧。
  • 月如钩:形容月亮的形状像钩子,暗示夜晚的宁静与思念。
  • 扶香影:指轻轻扶起香气的影子,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怊怅:形容心中感到伤感、惆怅。

典故解析

  • 旧妆楼:可能指的是过往的美好记忆与青春岁月,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献,清代诗人,风格多变,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与自然,作品多涉及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江山美景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舍。

诗歌鉴赏:

《小重山》通过对江山的柔美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的开头便以“人与江山并是柔”引入,强调了人情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映衬。接着通过“六朝新乐府,梦前游”引出对历史文化的追忆,表明诗人对过去的向往与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玉梅花下月如钩”这一句,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宁静的夜晚,月光洒落在梅花下,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往昔的回忆。

“几番欢笑罢,几番愁”,这句则通过欢乐与愁苦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复杂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最后的“尚书老,怊怅旧妆楼”,则是对青春和往昔的深切怀念,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情间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与江山并是柔:人与自然景物相得益彰,柔美交融。
  • 六朝新乐府,梦前游:回忆历史的文化成就,梦里游历其间。
  • 玉梅花下月如钩:描绘夜晚月光下梅花的美景,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扶香影,幽绪上眉头:扶起香气的影子,隐藏的思绪浮现在眉头。
  • 柳下白门秋:秋天的柳树下,白色的门象征着宁静的生活场景。
  • 几番欢笑罢,几番愁:生活中经历了无数的欢笑与忧愁。
  • 内家梳裹倚风流:在内宅中,梳妆打扮,倚靠着风流的姿态。
  • 尚书老,怊怅旧妆楼:老去的文人对青春和往昔妆楼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如钩”将月亮比作钩子,形象生动。
  • 对仗:如“几番欢笑罢,几番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如“扶香影”,赋予无情之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欢笑与愁苦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山: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历史的深厚。
  • 玉梅:代表着高洁、坚韧的品格。
  • 月亮:象征着宁静、思念与美好回忆。
  • 柳树:常与愁苦、离别相联,具有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朝”是指哪几个朝代?

    • A. 汉、唐、宋、元、明、清
    • B. 魏、晋、南朝、北朝
    • C. 隋、唐、宋、元、明、清
  2. “月如钩”中的“钩”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工具
    • B. 月亮的形状
    • C. 一种植物
  3. 诗中提到的“怊怅旧妆楼”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往的怀念
    • C. 对现在的满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谭献的《小重山》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在表现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谭献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