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六首 其三 惜春之三》

时间: 2025-02-04 15:37:36

人似荼蘼开未央。

缘愁穿一件、白衣裳。

盼春怜惜少红妆。

陪着我、菱镜画眉长。

春且细思量。

别离应最苦、不堪尝。

何如长驻共芬芳。

君之好、到老不相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似荼蘼开未央。
缘愁穿一件白衣裳。
盼春怜惜少红妆。
陪着我菱镜画眉长。
春且细思量。
别离应最苦不堪尝。
何如长驻共芬芳。
君之好到老不相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如荼蘼花般静静绽放,却又未能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因心中愁苦,愁绪如同一件白衣裳般萦绕。盼望春天能够怜惜那微薄的红妆,陪伴我在镜前细细描绘眉眼。春天让我细细思量,别离的苦涩是如此难以忍受。若能与君长久相伴,共同享受这芬芳的岁月,那该多好啊,愿我们的情谊能到老时依旧不忘。

注释:

  • 荼蘼:一种植物,花朵在春末夏初开放,象征着青春与美好。
  • 白衣裳:指愁苦的心情,暗指白色代表的哀伤和失落。
  • 红妆:指女子的妆容,象征春天的美丽和希望。
  • 菱镜:指古时用来照镜子的菱形镜子,寓意自我审视与美的追求。
  • 芬芳:指花香或美好的情感,象征着幸福的生活。

典故解析:

  • 荼蘼花:在古诗中常用作青春无常的象征,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白衣:在古代文学中,白色常与悲伤、离别相联系,象征着愁苦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荣江,现代诗人,致力于古诗词的创作与研究,擅长用传统意象表达当代人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季,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思考,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忆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反映了当代人面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意象,同时深刻地反映了爱情的脆弱与珍贵。开篇“人似荼蘼开未央”便引入了春的主题,荼蘼花的绚烂与短暂正映衬了人生的易逝。接着,诗人以“缘愁穿一件白衣裳”表达内心的愁苦,暗示即使春天来临,内心的忧伤却难以消散。此处的“白衣裳”不仅是对愁苦的象征,也传达了一种无奈与失落。

“盼春怜惜少红妆”,这一句则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渴望与珍惜,似乎在请求春天给予更多的怜惜。接下来的“陪着我菱镜画眉长”,则将个人情感与春天的美丽相结合,展现了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既有对春天的眷恋,也有对爱情的思考,尤其是“别离应最苦不堪尝”一语,深刻揭示了离别的痛苦与无奈。最后一句“君之好到老不相忘”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长久爱情的期盼与珍视,充满了人间的温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似荼蘼开未央:人如荼蘼花般盛开,却未能享尽春光,暗示青春短暂。
  2. 缘愁穿一件白衣裳:愁苦如白衣般笼罩,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3. 盼春怜惜少红妆:渴望春天的爱怜与呵护,感叹美丽短暂。
  4. 陪着我菱镜画眉长:希望有伴侣一起分享美好时光,描绘生活的细腻。
  5. 春且细思量:对春天的深思,暗示了人生的思考。
  6. 别离应最苦不堪尝:离别的痛苦是最难以忍受的,表达了对亲密关系的珍视。
  7. 何如长驻共芬芳:渴望爱情长久,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
  8. 君之好到老不相忘:希望彼此的情感能持久不变,传达了对爱的坚定信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喻为荼蘼花,突出青春的美丽与脆弱。
  • 拟人:春天被赋予了怜惜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春且细思量”和“别离应最苦不堪尝”,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爱情与时间的关系,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珍惜,强调了人际情感的珍贵与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荼蘼:象征美好青春,暗示生命的短暂。
  • 白衣裳:代表愁苦与孤独,表现内心的挣扎。
  • 红妆:象征美丽与希望,反映对生活的热爱。
  • 菱镜:寓意自我审视与美的追求,体现对生活的细腻关注。
  • 芬芳:象征幸福与美好生活,表达对爱情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人似荼蘼开未央”中的“荼蘼”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凋零的花
    B. 一种盛开的花
    C. 一种草药
    D. 一种水果

  2. 诗中提到的“白衣裳”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愁苦
    C. 春天
    D. 美丽

  3. “君之好到老不相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渴望离别
    B. 希望爱情长久
    C. 对青春的怀念
    D. 对春天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林黛玉的诗,展现了类似的对爱情与离别的感慨。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爱情的珍惜。

诗词对比:

  • 崔荣江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表达对春天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上,虽风格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