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25:05

春殿香销锁碧空。

夜凉宫漏悄、咽铜龙。

银河泻地水漴漴。

妆初洗,残粉腻沟红。

双凤宿梧桐。

小桃金井上、露华浓。

长门枉自闭重重。

珠闼迥,时拂玉阶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 其一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春殿香销锁碧空。
夜凉宫漏悄咽铜龙。
银河泻地水漴漴。
妆初洗,残粉腻沟红。
双凤宿梧桐。
小桃金井上露华浓。
长门枉自闭重重。
珠闼迥,时拂玉阶虫。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殿堂香味渐渐消散,锁住了碧蓝的天空。夜晚凉风袭来,宫中的漏斗悄悄地滴着水声,像铜龙在哭泣。银河倾泻而下,水流潺潺。妆容刚刚洗净,残留的粉色在沟壑中显得格外浓艳。双凤栖息在梧桐树上。小桃树旁的金井上,露水华丽而浓厚。长门无端地紧闭着,珠闼遥远,时不时有虫声拂过玉阶。

注释

  • 春殿:指春天的殿堂,暗指皇宫。
  • 香销:香气消散。
  • 锁碧空:锁住了碧蓝的天空。
  • 夜凉:夜晚凉爽。
  • 宫漏:宫中的漏水器,滴水声。
  • 铜龙:古代乐器,形象化的比喻。
  • 银河泻地:比喻银河像水一样倾泻而下。
  • 妆初洗:刚刚洗去妆容。
  • 残粉腻沟红:残余的粉色在沟壑中显得格外浓艳。
  • 双凤宿梧桐:双凤栖息在梧桐树上,象征美好。
  • 小桃金井:小桃树旁的金井。
  • 露华浓:露水华美而浓厚。
  • 长门:长长的门,象征封闭。
  • 珠闼:珠宝装饰的闼门。
  • 玉阶虫:玉石铺成的台阶上有虫鸣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奇龄(约1618年-1693年),字子华,号梅溪,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丽,情感细腻。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受到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诗人试图通过描绘春天的夜幕,表达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感伤。诗中寓意丰富,表现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孤寂的感叹。

诗歌鉴赏

《小重山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意象,展现了一个春夜的凄美景象。首句“春殿香销锁碧空”,以“香销”引入,暗示春天的美好已逝,而“锁碧空”则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惆怅。接着“夜凉宫漏悄咽铜龙”,夜的凉意和滴水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又孤独的氛围。紧接着“银河泻地水漴漴”,将自然的壮丽与人内心的情感结合,展现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景象。

“妆初洗,残粉腻沟红”则引入了人的情感,表现出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与不舍。最后几句中,“双凤宿梧桐”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或理想的结合,而“小桃金井上露华浓”则传达出一种温柔的女子之美。全诗在对比中展现出春夜的孤独与美丽,情感细腻而深远,读来令人感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殿香销锁碧空:春天的殿堂香气已消散,锁住了碧蓝的天空,暗示美好时光的流逝。
  2. 夜凉宫漏悄咽铜龙:夜晚变得凉爽,宫中的漏水声悄然响起,像铜龙一样似在哭泣,传达孤独感。
  3. 银河泻地水漴漴:银河如水般倾泻而下,水声潺潺,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画面。
  4. 妆初洗,残粉腻沟红:刚刚洗去妆容,残留的粉色在沟壑中显得厚重,表现出对往昔的留恋。
  5. 双凤宿梧桐:双凤栖息在梧桐树上,象征着理想中的爱情或和谐美满。
  6. 小桃金井上露华浓:小桃树旁的金井上,露水如华,表现出美好的自然景象。
  7. 长门枉自闭重重:长门无端地紧闭,感叹封闭的孤独。
  8. 珠闼迥,时拂玉阶虫:珠宝装饰的门遥远,时而有虫鸣声,增添了孤寂感。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如“银河泻地”形象地描绘了银河的壮美;“妆初洗,残粉腻沟红”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情感的深刻。

主题思想:诗中体现了对春夜的赞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孤独与封闭感的感叹,情感复杂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殿:象征着繁华与美好。
  2. 银河:代表着浩瀚与远方的梦想。
  3. :象征着青春与美丽,隐喻往昔的风华。
  4. 双凤:象征着爱情与和谐。
  5. 小桃:表现出自然的温柔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第一句提到的“春殿”主要指什么?
    A. 春天的季节
    B. 皇宫的殿堂
    C. 自然的景象
    D. 诗人的居所

  2. “银河泻地”一句中,银河的意象代表了什么?
    A. 丰富的情感
    B. 流逝的时光
    C. 远大的理想
    D. 自然的壮丽

  3. 诗中提到的“长门”有何象征意义?
    A. 开放与自由
    B. 封闭与孤独
    C. 爱情的结合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2.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李清照

诗词对比
可以将《小重山 其一》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而后者则展现了对自然景色的宏大描绘和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词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