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辛亥九日莱园登高》
时间: 2025-01-27 04:3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红树萧疏谢傅墩,
残山馀一角,付閒云。
手攀丛桂忆王孙,
登高泪,岁岁洒清樽。
望远更销魂,
夕阳无限好,近黄昏。
可怜破碎旧乾坤,
西风紧,南雁不堪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红色的树木在寒风中凋零,残存的山角被闲云覆盖。我手攀桂树,想念王孙(王勃),登高时不禁泪流,年年岁岁都在清酒中倾洒。远望的景色更让人心痛,夕阳无比美好,却渐渐接近黄昏。可怜的是,曾经完整的世界如今已破碎,西风呼啸,南飞的大雁不忍听闻这悲凉。
注释
- 红树:指秋天的红叶,象征凋零。
- 萧疏:形容树木稀疏,景象冷清。
- 傅墩:古代诗人傅玄,诗中引喻。
- 王孙:王勃,著名诗人,意指对友人的怀念。
- 清樽:清酒,表达对往日的怀念和感伤。
- 销魂:形容心神被景色所吸引,无法自拔。
- 破碎旧乾坤:指曾经的美好生活已不复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朝崧(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慨。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表现出对友人和故土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小重山》创作于辛亥年九月九日,正值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感慨秋日的苍凉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小重山 辛亥九日莱园登高》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以“红树萧疏谢傅墩”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红色的树木在风中凋零,暗示着生命的流逝与无常。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自然界与自身情感的互动,揭示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接下来的“手攀丛桂忆王孙”则将思念之情逐渐引向深处,手中攀着的桂树,象征着对友人的怀念,王孙的提及让这份思念显得更加浓烈。诗人在登高的过程中,情感的宣泄使得“泪”成为了流露的直接表现,岁岁年年,清酒相伴,似乎对过往的追忆愈发沉重。
“望远更销魂,夕阳无限好,近黄昏”这一句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情绪,夕阳的美好象征着生命的辉煌与即将逝去的惋惜,黄昏的逼近则让人更加感受到时间的紧迫与不可逆转。最后的“可怜破碎旧乾坤,西风紧,南雁不堪闻”将全诗提升至一种悲剧的高度,破碎的旧世界与不堪忍闻的南雁,既是对国家的忧虑,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以自然的变化折射出心中的惆怅与哀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流露出一种对美好与逝去的哀伤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树萧疏谢傅墩:红色的树木稀疏,仿佛在为傅墩(古代诗人)送行,传达一种秋天的凋零感。
- 残山馀一角,付閒云:残留的山角隐约在闲云之间,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意境。
- 手攀丛桂忆王孙:手中攀着桂树,回忆起王孙,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 登高泪,岁岁洒清樽:登高时不禁泪流,年年岁岁都在酒中倾洒,表现出对往事的感慨。
- 望远更销魂:远望景色更加令人心痛。
- 夕阳无限好,近黄昏:夕阳的美好却已接近黄昏,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
- 可怜破碎旧乾坤:可怜的是曾经美好的世界已然破碎。
- 西风紧,南雁不堪闻:西风呼啸,南飞的大雁听不下去这悲凉的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如“夕阳无限好”比喻美好事物的短暂。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如“南雁不堪闻”表现出对悲伤的同感。
- 对仗:诗中运用对称的句式,使得意境更加和谐,如“岁岁洒清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示了秋天的悲凉与人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树:象征生命的凋零与时光的流逝。
- 丛桂:代表友谊与思念。
- 夕阳:象征美好的事物即将结束。
- 西风:象征悲凉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孙”是谁?
- A) 王勃
- B) 王阳明
- C) 王维
- D) 王羲之
-
诗中“夕阳无限好,近黄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 C) 对友谊的珍视
- D)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西风紧,南雁不堪闻”中“南雁”象征什么?
- A) 归乡的心情
- B) 离别的痛苦
- C) 友人的思念
- D) 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王勃
- B) 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 B) 离别的痛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秋夕》 by 刘希夷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写登高的情景,表达对时光的感慨与人生的无奈,但更加沉重与悲壮。
- 刘希夷的《秋夕》:展现了秋天的孤独与思念,与林朝崧的诗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更为温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林朝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