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忆甲午北上过方顺桥,咏雏妓弹琵琶,有句“身与琵琶一样长”,稿已佚,以词纪之》

时间: 2025-01-27 03:29:09

记曾方顺桥头过,娇小雏娘。

额点鸦黄。

身与琵琶一样长。

略停声调停歌口,微送脂香。

挽袖掀裳。

索得缠头过别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记曾方顺桥头过,娇小雏娘。额点鸦黄。身与琵琶一样长。略停声调停歌口,微送脂香。挽袖掀裳。索得缠头过别房。

白话文翻译:

我记得曾在方顺桥头经过,看到一个娇小的少女。她的额头上点缀着鸦黄的妆容,身材和琵琶差不多长。她略微停顿了声音,暂停了歌唱,轻轻送来一股脂香。她挽起袖子,掀起裙裳,想要缠住头发,走过另一间房子。

注释:

  • 方顺桥:指一个地名,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桥。
  • 雏娘:指年轻的女子,尤指妓女。
  • 鸦黄:形容女子妆容的颜色,像乌鸦的黄色。
  • 琵琶: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形状类似于女子的身材。
  • 脂香:形容女子身上的香气,多指用香脂、香粉等装饰品散发的香气。
  • 缠头:指女子将头发缠绕或打理的动作。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展现了清代时期社会风俗中妓女的生活状态与美丽形象,反映了当时对女性的审美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聂树楷,清代诗人,以工诗著称,作品多描写生活、风景及人情,情感细腻,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该词描绘了诗人在北上途中偶遇一位年轻妓女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怜惜与欣赏,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妓女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年轻妓女的形象,诗人通过对她外貌与气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既美丽又脆弱的女性形象。诗的开头部分提到“娇小雏娘”,立即给人以青春与柔美的印象,接着用“额点鸦黄”描绘她的妆容,生动地刻画出她的青春气息。接下来的“身与琵琶一样长”则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女子的身形与琵琶相提并论,强调了她的纤细与优雅。

在音调与歌声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略停声调停歌口”来表现她的内心世界,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沉思。而“微送脂香”则不仅描绘了她的美丽,还暗示了她的身份及其背后的故事。最后,诗句“索得缠头过别房”则暗示了她对生活的追求与逃避,既有对过往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渴望,形成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

整首词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中妓女的生存状态,也传达了诗人对这些女性的同情与理解,展现了对社会底层的关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记曾方顺桥头过”描述了诗人的回忆,地点具体,带有叙述感。
  • “娇小雏娘”点明了主角的身份,给人以清新可爱的印象。
  • “额点鸦黄”通过颜色描绘其妆容,增添了生动感。
  • “身与琵琶一样长”强调了身材的纤细。
  • “略停声调停歌口”表现出她的内心情感。
  • “微送脂香”暗示她的魅力与身份。
  • “挽袖掀裳”展示她的动作与风情。
  • “索得缠头过别房”则暗示了她的生活境遇与情感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身与琵琶一样长”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没有明显的人物心理描写,但情感细腻,给人以共鸣。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较为工整,具有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美的欣赏与对生活的思考,表现了对社会底层女性的同情与关注,揭示了她们在美丽外表下的脆弱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雏娘:象征着青春与美丽。
  • 琵琶:象征艺术与情感的表达。
  • 脂香:象征女性的魅力与生活的奢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雏娘”在诗中指的是哪个角色?

    • A. 年轻女孩
    • B. 妓女
    • C. 老妇人
    • D. 书生
  2. “身与琵琶一样长”这句中的比喻主要强调了什么?

    • A. 身材的娇小
    • B. 琵琶的美丽
    • C. 声音的优美
    • D. 动作的优雅
  3. 诗中“微送脂香”所描述的是什么?

    • A. 送礼
    • B. 女性的香气
    • C. 生活的贫困
    • D. 朋友的问候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聂树楷与李清照的作品都涉及女性形象的塑造,但前者更侧重于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后者则更多描绘了内心情感与生活的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