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52:10

流人泛宅西溪好,愁祓清尊。

商略黄昏,一角残山半雨痕。

手中容易馨香故,衔泪歌唇。

辛党萍根,归北归南漫共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流人泛宅西溪好,愁祓清尊。
商略黄昏,一角残山半雨痕。
手中容易馨香故,衔泪歌唇。
辛党萍根,归北归南漫共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西溪的居所,流连忘返,尽管有忧愁,却也享受着清酒的乐趣。黄昏时分,残山半掩在细雨中,似乎诉说着无尽的愁绪。手中轻盈的香气令人怀念,泪水与歌声交融在一起,令人感伤。亲友们云游四方,讨论着归去的方向,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随意畅谈。

注释:

  • 流人:指漂泊的人,可能有离乡背井的意思。
  • 泛宅:在水边的住宅,泛指游览或逗留。
  • 愁祓:愁苦的解脱。
  • 清尊:清酒的酒器,形容饮酒的情景。
  • 商略:闲聊、谈论。
  • 残山:半边的山,意指此时的景色隐隐约约。
  • 雨痕:雨水留下的痕迹,象征忧愁。
  • 馨香:香气,令人愉悦的气味。
  • 辛党萍根:辛党可能指某种朋友或同道,萍根比喻漂浮不定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曾寿(约1640年-1711年),字仲明,号逸斋,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视角。

创作背景:

这首《采桑子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之后,作者可能经历了个人与时代的动荡,因而在诗中流露出一种凄迷的情感和对归属的思考。在西溪这一自然景致中,作者试图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黄昏时分的内心世界。开头两句“流人泛宅西溪好,愁祓清尊”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愁绪却又自然宁静的场景,流人虽愁苦却又在清酒的陪伴下,试图解脱忧愁。接下来的“商略黄昏,一角残山半雨痕”描绘出一个黄昏的意境,残山与雨痕的结合,映射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淡淡的忧伤。

在感情的表达上,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手中容易馨香故,衔泪歌唇”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无奈,泪水与歌声交织,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情感共鸣。最后一句“辛党萍根,归北归南漫共论”则描绘了朋友间的情谊与流散,暗示着人生如萍,漂泊不定,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感到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十分讲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内心的情感,展现了清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流人泛宅西溪好:描绘流浪的人在西溪的住宅中感到自在。
  • 愁祓清尊:虽然忧愁,但借清酒来解脱情绪。
  • 商略黄昏,一角残山半雨痕:黄昏时分,景色如画,残山和雨痕交融,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
  • 手中容易馨香故,衔泪歌唇:手中香气令人怀念,泪水与歌声交织,表达了对往事的思念。
  • 辛党萍根,归北归南漫共论:朋友们在各地漂泊,随意讨论归属,传达了对流散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辛党萍根”比喻朋友如浮萍般漂泊。
  • 拟人:通过“泪水与歌声交织”,赋予情感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流浪与归属感的思考,展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溪: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清新。
  • 黄昏: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忧愁。
  • 雨痕:象征伤感与隐秘的情绪。
  • 馨香:代表美好回忆的持久印记。
  • 萍根:象征漂泊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流人”指的是什么? A. 流行的歌曲
    B. 漂泊的人
    C. 酒水

  2. “商略黄昏”的意思是: A. 讨论黄昏的美景
    B. 在黄昏时分闲聊
    C. 享受黄昏的宁静

  3. 诗中提到的“辛党萍根”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朋友的漂泊与流散
    B. 归乡的艰难
    C. 美好的回忆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同样表现了孤独与思念,但前者更显直白,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复杂情感。
  • 《月夜忆舍弟》中也有对亲情的思念,而本诗则更注重友谊与流浪的主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曾寿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