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王晙巡边》

时间: 2025-01-11 08:07:27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

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饯王晙巡边
作者:李隆基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
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王晙出征边境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他巡边的祝福和期望。开头提到武威的威严和文治的肃穆,接着说到金坛上为将领们举行的礼仪,玉节则是授予军队的符号。接下来提到不需要盔甲的三方外,万里之外的人仍然佩刀。昔日吴会的安静景象,如今却是敌庭的空虚。分阃是分开的边境,推毂则是推动战车,接着提到风吹起远处的旌旗,雨水洗净了初出征的甲胄。坐在台阶上听到安静的声音,走动时感到衣服上的污垢被去除。虽然檄文上插着羽毛,但发出的箭像飞书一样。最后提到舟楫的功劳应当被载入史册,而盐和梅的希望却是稀疏的。不应再提陈七德的道理,而应让化先的事迹先行传播。

注释

  • 振武威荒服:振武,指震慑敌人,威,指威严;荒服,可能指的是边境的戎装或军服。
  • 扬文肃远墟:扬文,指文治的扩展;远墟,指偏远的村庄或地区。
  •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金坛,古代礼仪场所;玉节,象征军权的符号。
  • 免胄三方外:免胄,指不需要穿盔甲;三方外,指边境的三方地区。
  •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吴会,古地名,指吴地;虏庭,指敌人营地。
  •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分阃,指边境的分割;推毂,指推动车轮;援桴,指用桴板;训车,指训练车队。
  •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旌旆,指军旗;甲兵,指士兵和武器。
  •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檄,指文书;箭飞书,形容信息的迅速传递。
  •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舟楫,指船只的功劳;盐梅,指辛苦的生活期望。
  • 不应陈七德:陈七德,古代的道德标准;欲使化先敷,强调应以行动而非空谈为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第六位皇帝,也是唐朝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他在位期间,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的诗歌多以豪放激昂、气势磅礴著称,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正值唐朝边境安全问题突出之际。王晙作为将领,被派去巡边,诗人对此行表达了祝福和期望,显示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诗歌鉴赏

《饯王晙巡边》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诗人通过对王晙出征的描绘,表现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将士们的期许。全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既有宏大的场面描写,也有细腻的情感流露。

开篇的“振武威荒服”与“扬文肃远墟”,通过对比展现出武力和文治的并重,强调了国家安全的两大支柱。接着提到的金坛和玉节,映射出古代礼仪和对将领的尊重,体现出诗人对将士的高度认可。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昔时吴会静”和“今日虏庭虚”的对比,反映出边境形势的变化,增强了诗的紧迫感。

诗中的意象,如“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气氛,既有壮丽的场面,也有士兵出征后的清新感,表达了对将士们的祝福和对胜利的期待。最后两句则展现出诗人的深思,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于道德的教导,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振武威荒服:强调武力的威严与边境戎装的气氛。
  • 扬文肃远墟:表达文治的影响力及其对偏远地区的作用。
  • 金坛申将礼:礼仪的庄重,体现出对将领的尊重。
  • 玉节授军符:象征着军权的传授,强调了军事的重要性。
  • 免胄三方外:暗示边境的安全形势。
  • 衔刀万里余:表现出将士们的勇气和决心。
  • 昔时吴会静:反映出历史的变化,边境的安宁与当前的对比。
  • 今日虏庭虚:敌人营地的虚弱,暗示了胜利的希望。
  • 分阃仍推毂:描绘出边境的分割与军队的调动,展现出战斗的准备。
  • 援桴且训车:强调了军队的训练和作战准备。
  • 风扬旌旆远:描绘军队的气势和出征的豪情。
  • 雨洗甲兵初:象征着士兵们的整装待发。
  •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表现出安静与清洁的情境,暗示着出征的准备。
  •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强调信息的快速传递。
  • 舟楫功须著:指出战争胜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盐梅望匪疏:表现出对生活的期盼与希望。
  • 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反对空谈。

修辞手法
全诗使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如“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运用了对仗,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出出征的气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王晙出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期望和对将士们的祝福,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军事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武威:象征着国家的力量与安全。
  • 文治:象征着治理之道,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 旌旆:象征着军队的出征与荣誉。
  • 甲兵:象征着武器与战争。
  • 舟楫:象征着交通与运输的便利,强调战争中的后勤支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坛”指的是? A. 古代的礼仪场所
    B. 一种军队的装备
    C. 一位将领的名字
    D. 一个地名

  2.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的意思是? A. 吴会地区现在非常繁荣
    B. 昔日的安宁与今日的战乱
    C. 吴会的静谧已不复存在
    D. 虏庭非常热闹

  3. 诗中“舟楫功须著”强调了什么? A. 航海技术的重要性
    B. 运输工作的重要性
    C. 战争胜利的必要性
    D. 海洋资源的开发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出塞二首》—王昌龄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隆基的《饯王晙巡边》都表现出豪情壮志,但李白更侧重于对人生的感慨,而李隆基则更强调国家的安宁与军事的重要性。两者的风格均展现出唐代诗人的豪放与气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的唐代历史资料与评论文章

相关诗句

振武威荒服,扬文肃远墟。下一句是什么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上一句是什么

金坛申将礼,玉节授军符。下一句是什么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上一句是什么

免胄三方外,衔刀万里馀。下一句是什么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上一句是什么

昔时吴会静,今日虏庭虚。下一句是什么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上一句是什么

分阃仍推毂,援桴且训车。下一句是什么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上一句是什么

风扬旌旆远,雨洗甲兵初。下一句是什么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上一句是什么

坐见台阶谧,行闻袄祲除。下一句是什么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上一句是什么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下一句是什么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上一句是什么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下一句是什么

不应陈七德,欲使化先敷。上一句是什么

振武威荒服,下一句是什么

扬文肃远墟。上一句是什么

扬文肃远墟。下一句是什么

金坛申将礼,上一句是什么

金坛申将礼,下一句是什么

玉节授军符。上一句是什么

玉节授军符。下一句是什么

免胄三方外,上一句是什么

免胄三方外,下一句是什么

衔刀万里馀。上一句是什么

衔刀万里馀。下一句是什么

昔时吴会静,上一句是什么

昔时吴会静,下一句是什么

今日虏庭虚。上一句是什么

今日虏庭虚。下一句是什么

分阃仍推毂,上一句是什么

分阃仍推毂,下一句是什么

援桴且训车。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