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35:28

梦中依约凌波影,佩结瑶珍。

香裛梨云。

残月啼雅苦唤人。

梦魂悠飏如轻絮,一向前尘。

便抵飘茵。

咽尽铜壶悄恨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中依约凌波影,佩结瑶珍。
香裛梨云。残月啼雅苦唤人。
梦魂悠飏如轻絮,一向前尘。
便抵飘茵。咽尽铜壶悄恨春。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隐约看到她的身影,佩戴着瑶珠的饰品。
香气弥漫在梨花下,云雾缭绕。
残月在空中哀鸣,痛苦地呼唤着人。
梦中的灵魂飘荡如轻柔的絮状,追溯往昔的时光。
仿佛抵达了飘浮的草地,心中咽下所有的悔恨,默默地怨恨着春天的流逝。

注释:

  • 依约:依稀的样子。
  • 凌波影:在水面上轻盈的身影。
  • 佩结瑶珍:佩戴着美丽的瑶珠饰品。
  • 香裛:香气弥漫,裛意为笼罩。
  • 梨云:梨花的云影。
  • 啼雅:哀鸣,指月亮的哀怨。
  • 梦魂悠飏:梦中的灵魂轻轻飘荡。
  • 飘茵:飘浮的草地。
  • 铜壶:古代用来盛酒的器具,象征时间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尊岳(生卒年不详),字君恭,号梅溪,近代词人,诗风清丽,擅长抒情。生活于清末民初,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采桑子 其三》创作于赵尊岳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之际,表达了对失去的恋情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使得个体情感愈显珍贵与脆弱。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 其三》以梦境为切入点,描绘了一幅充满惆怅的意象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与哀愁。开篇“梦中依约凌波影”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模糊而美好的幻影,令人心生向往。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佩戴瑶珍的女子成为梦中的主角,仿佛她的存在是梦境中唯一的亮点。

“香裛梨云”进一步渲染了梦境的氛围,梨花的香气与轻云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飘渺的感觉。随后,“残月啼雅苦唤人”则增添了一抹幽怨,残月如同诗人心中的孤独,宛如在呼唤着失去的爱。

诗的后半部分,梦魂的悠飏如轻絮,描绘出时光的流逝与对往昔的追溯。“便抵飘茵”一句,显得梦的寄托与现实的难以企及之间的距离感。最后一句“咽尽铜壶悄恨春”则是对春天的惋惜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慨。

整首词以梦为媒介,融情于景,感情真挚,意象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哀伤的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中依约凌波影:梦中依稀可见,仿佛轻盈的身影在水面上飘荡。
  • 佩结瑶珍:她佩戴着美丽的瑶珠,增添了梦境的瑰丽。
  • 香裛梨云:香气缭绕于梨花之间,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 残月啼雅苦唤人:残月在寂静中哀鸣,似乎在呼唤着某个失去的人。
  • 梦魂悠飏如轻絮:梦中的灵魂如同轻柔的絮状物,随风飘荡。
  • 一向前尘:追溯往昔的时光,满是回忆。
  • 便抵飘茵:仿佛抵达那飘浮的草地,象征着梦的美好。
  • 咽尽铜壶悄恨春:在时间的流逝中,心中咽下所有的遗憾,默默怨恨春天的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魂悠飏如轻絮”,将梦境比作轻柔的絮状物,增添了轻盈感。
  • 拟人:如“残月啼雅”,将月亮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失去爱情的追忆与对时光无情的感叹,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梦与现实的交错,反映出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对过往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对美好过去的追忆和对现实的逃避。
  • 残月:象征孤独与哀伤,是对时间流逝的隐喻。
  • 梨花:代表青春与美好,梦中女子的象征。
  • 铜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对过去的追忆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残月啼雅苦唤人”中提到的“残月”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孤独与哀伤
    • C. 春天
  2.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过去情感的怀念?

    • A. 直接叙述
    • B. 梦境描绘
    • C. 叙述历史
  3. 句“梦魂悠飏如轻絮”中的“轻絮”比喻什么?

    • A. 梦的美好
    • B. 现实的沉重
    •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对爱情的追忆与失落。
  • 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李清照《如梦令》:

  • 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与怀念,情感深沉,意象丰富。

苏轼《水调歌头》:

  • 通过月亮引发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洒脱。

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构建上都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古诗词中对时间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词选》
  • 《唐诗宋词元曲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