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舟泊南康,望庐山,用钱介维韵》

时间: 2025-02-04 15:47:10

停帆旧是兵戈地,寂寞城闉。

肠断行人。

何处炊烟一缕新。

屏风九叠干霄立,翠染波纹。

多谢匡君。

双剑峰高割晓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舟泊南康,望庐山,用钱介维韵
作者: 宋荦〔清代〕

停帆旧是兵戈地,寂寞城闉。
肠断行人。何处炊烟一缕新。
屏风九叠干霄立,翠染波纹。
多谢匡君。双剑峰高割晓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康的景色和诗人心中的感慨。诗人停下船帆,回忆这里曾经是战火纷飞的地方,眼前却是一片寂静的城墙,令人感到孤独。行人心中满是离愁别绪,不知何处能见到炊烟升起的新气象。远处的庐山宛如屏风般高耸入云,山水之间波光粼粼,令人心旷神怡。诗人感谢匡君的相伴,双剑峰如同刀割般清晰,映衬出清晨的云彩。

注释

字词注释

  • 停帆:停下船帆,指舟船停泊的状态。
  • 兵戈地:曾经发生战争的地方。
  • 寂寞城闉:孤独的城墙,表示这里的荒凉。
  • 肠断行人:形容行人的离愁别恨,肠子像断了一样痛。
  • 炊烟:指生活气息,炊烟袅袅代表平静的生活。
  • 屏风九叠:形容庐山高耸,层层叠叠如屏风。
  • 翠染波纹:形容水面波光粼粼,色彩斑斓。
  • 匡君:可能指代某位朋友或知己。
  • 双剑峰:庐山的双剑峰,形象生动,意象鲜明。

典故解析
庐山为中国著名山脉,历史上多次成为诗人描写自然景色的对象,象征着高洁和崇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荦,清代诗人,以词作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诗作诞生于南康,背景是诗人舟行至此,目睹自然景色,感慨自身离愁与历史变迁。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子》以舟泊南康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这片曾经战火纷飞土地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停泊地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首句“停帆旧是兵戈地”,不仅点明了地理位置,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接下来的“寂寞城闉”,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孤独,似乎在诉说着战后人心的惆怅。行人“肠断”,显示了离别的痛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而后半部分的景象描写则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借“屏风九叠干霄立”描绘庐山的高耸,使得自然的壮丽与人事的沧桑形成强烈的对比,令人感到一种超然的宁静。尽管历史充满遗憾,眼前的自然美景依旧令人心醉,尤其是“翠染波纹”,构建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的“多谢匡君”,不仅是对友人的感谢,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充分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停帆旧是兵戈地:船停在曾经的战场,意味深长,暗示历史的沉重。
  2. 寂寞城闉:描绘周围的荒凉,体现孤独感。
  3. 肠断行人:表达离别之痛,突显情感深度。
  4. 何处炊烟一缕新:渴望生活的气息,展现希望。
  5. 屏风九叠干霄立:形象地描绘庐山,表现自然的伟岸。
  6. 翠染波纹:水面波光粼粼,象征生机。
  7. 多谢匡君:感激友人,传达温情。
  8. 双剑峰高割晓云:描绘晨光中的山峰,画面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庐山比作屏风,增强形象感。
  • 对仗:如“停帆”与“行人”,形成对比。
  • 拟人:让自然景象有了情感色彩,增强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南康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表现了人文关怀与自然美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停帆:象征着归宿与思考。
  • 炊烟:代表生活的希望和温暖。
  • 双剑峰:象征着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停帆旧是兵戈地”中的“兵戈”指什么?
    a) 战争 b) 宁静 c) 船只
  2. “肠断行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离愁 c) 平静
  3. 诗中提到的“匡君”可能指代什么?
    a) 朋友 b) 亲人 c) 敵人

答案

  1. a) 战争
  2. b) 离愁
  3. a) 朋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庐山谣》—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首诗均描绘自然风光,但宋荦的诗更注重历史的沉重感,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豁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宋荦诗文集》
  • 《庐山文化史》

通过上述分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