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用韵奉酬
——方岳
灞桥洗将冰霜面,
拂略潮红笑向春。
莫作野桃看过了,
烦诗说似武陵人。
白话文翻译:
在灞桥上洗去脸上的冰霜,轻轻拂去脸上的潮红,朝春天微笑。不要只顾着看野桃花,烦恼的诗句就像武陵人那样。
注释:
字词注释:
- 灞桥:指的是灞河上的一座桥,古时著名的景点。
- 冰霜面:形容脸上带有寒冷的霜气,意味着春天还未完全到来。
- 潮红:指脸上因春风或情绪而泛起的红晕。
- 莫作:不要做某事。
- 野桃:野生的桃花,象征自然的美丽。
- 烦诗:烦恼的诗句。
- 武陵人: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指那些隐居在桃花源中的人,象征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典故解析:
- 武陵人: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隐士在桃花源中发现的理想社会,象征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字子岳,号东篱,主要以诗词及散文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天,诗人可能在灞桥游玩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要表达对春天的喜悦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自然的美丽,同时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思考。在开头两句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在灞桥上洗去冰霜,迎接春天的场景,展现了一种新生的气象。春天的到来使得脸上泛起潮红的笑容,似乎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而后两句则转向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诗人提醒自己和读者,不要仅仅沉醉于眼前的美景,比如那野桃花,因为这样的美丽可能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烦恼。这一转折让整个诗歌意境更为深刻,暗示了对人世纷扰的无奈与思考。
最后提到的“武陵人”,把诗歌的主题引向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较量。诗人似乎在呼唤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生活,向往那种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这种情感是当时许多文人所共有的,富含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灞桥洗将冰霜面:在灞桥上,洗去脸上的冰霜,暗示春天的到来。
- 拂略潮红笑向春:轻轻拂去脸上的潮红,微笑着迎接春天的美好。
- 莫作野桃看过了:不要只顾着欣赏野桃花的美丽。
- 烦诗说似武陵人:烦恼的诗句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隐喻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烦恼的诗句比作武陵人,暗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 对仗:开头和结尾的对称方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悦与对世俗烦恼的思考,蕴含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灞桥:象征春天的到来,连接现实与理想。
- 冰霜:代表寒冷的过去,暗示新生。
- 潮红:生命的活力与喜悦。
- 野桃:自然的美丽与瞬息万变。
- 武陵人:隐喻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灞桥洗将冰霜面”中,“灞桥”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长江
B. 灞河
C. 黄河 -
诗中提到的“武陵人”是指什么? A. 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
B. 生活在桃花源的隐士
C. 诗人自己 -
诗中“潮红”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喜悦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方岳的《再用韵奉酬》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方岳更侧重于对现实的反思,陶渊明则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陶渊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