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谨砚(四首选二)》

时间: 2025-01-27 03:10:58

弁阳片石出塘栖,馀墨犹然积水湄。

一半已书亡宋事,更留一半写今时。

剩水残山字句饶,剡源仁近共推敲。

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恨未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周公谨砚
作者: 黄宗羲

弁阳片石出塘栖,
馀墨犹然积水湄。
一半已书亡宋事,
更留一半写今时。
剩水残山字句饶,
剡源仁近共推敲。
砚中斑驳遗民泪,
井底千年恨未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砚台,砚台上的墨迹和文字饱含了历史的沉淀。诗人看到砚台上的石头,想起了过往的宋朝,已经书写的历史故事与当今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尽管只剩下些许墨水和山水的痕迹,字句依然丰富。诗中的“遗民泪”指的是那流传至今的悲伤,而“千年恨未销”则表达了对历史遗憾的深切感慨。

注释:

  • 弁阳片石: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石材,常用于制作砚台。
  • 塘栖:地名,位于中国浙江省,历史上以水乡著称。
  • 亡宋事:指的是关于宋朝灭亡的历史。
  • 剡源仁近:剡源是指剡溪,仁近可以理解为仁德之人,暗指文化人或文人雅士。
  • 斑驳:形容砚台上的墨迹斑驳陆离,象征着历史的沧桑。
  • 井底千年恨:意指历史的积怨和遗憾,难以消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太和,浙江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诗人及历史学家。他在反清复明的斗争中积极参与,提倡“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并对明清之际的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清代,正值黄宗羲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首诗通过砚台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诗人在砚台上看到的不仅是墨迹,更是历史的痕迹。开篇以“弁阳片石出塘栖”引入,地点的选取透露出诗人对地方文化的珍视。接着,诗人提到“亡宋事”,显示出对历史的无奈和对故国的哀伤。后半部分则将目光转向当下,表明历史虽已远去,但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情感。

“剩水残山”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象征着虽然有些东西已经消逝,但留下的文化和记忆仍然丰厚。而“砚中斑驳遗民泪”则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普通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传递,使得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愈发鲜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弁阳片石出塘栖”:描绘砚台的材质与来源,象征历史的根基。
  • “馀墨犹然积水湄”:墨水仍在,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一半已书亡宋事”:历史的悲剧已成文字,显示对过去的追忆。
  • “更留一半写今时”:现在的故事同样重要,表明对现实的关注。
  • “剩水残山字句饶”:残余的山水和文字依然丰富,象征文化的丰富性。
  • “剡源仁近共推敲”:暗指文人对文化的共同探索和思考。
  • “砚中斑驳遗民泪”:历史的沉淀与民众的苦难交织。
  • “井底千年恨未销”:历史的遗恨难以消除,传达出诗人的深切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墨水比作历史的积淀,富有诗意。
  • 对仗:如“剩水残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砚台、墨水、山水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生动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同时流露出对历史中普通人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砚台:象征文化、历史的承载。
  • 墨水:代表知识、记忆与历史。
  • 山水: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 “遗民泪”:强调历史的悲剧性与民众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亡宋事”指的是什么? A. 宋朝的繁荣
    B. 宋朝的灭亡
    C. 宋朝的文化
    D. 宋朝的艺术

  2. “井底千年恨未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历史遗憾的感慨
    C. 对现实的无奈
    D. 对文化的珍惜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黄宗羲的《周公谨砚》则更聚焦于历史的积淀和对文化的反思。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黄宗羲文集》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