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水》

时间: 2025-02-04 15:27:03

少年苦节何人似?

得此全归亦称情。

废寺醵钱收弃骨,老生秃笔记琴声。

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

两世雪交私不得,只随众口一闲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苦节何人似?
得此全归亦称情。
废寺醵钱收弃骨,
老生秃笔记琴声。
遥空摩影狂相得,
群水穿礁浩未平。
两世雪交私不得,
只随众口一闲评。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的艰苦节操,谁能与我相比?
得到这一切的情感,也算是真情。
废弃的寺庙里,聚集钱财来安葬遗骨,
老者用秃笔记录下琴声。
遥远的天空中,影像与狂风相互缠绕,
众多的水流穿越礁石,依然波涛汹涌。
两世的雪白交织,私情无法得到,
只能随众人之口,闲聊评议。

注释:

  • 少年苦节:年轻时的艰苦与节操。
  • 得此全归:得到这一切都归于情感。
  • 废寺:指废弃的寺庙。
  • 醵钱:聚集金钱。
  • 弃骨:安葬遗骨。
  • 老生秃笔:年老的文人用秃笔写作。
  • 遥空摩影:远处天空的影子与狂风交织。
  • 群水穿礁:众多水流穿越礁石。
  • 两世雪交:两世之间的白雪交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晦庵,晚号白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是明末清初的杰出人物,以反清复明和提倡明清文化而闻名。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融入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黄宗羲晚年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之际。他在诗中反映了人生的苦涩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批判。

诗歌鉴赏:

《苍水》是一首反映人生哲理的诗作,黄宗羲通过个人体验对年轻时的苦节与情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诗的开头以疑问句形式引入,表达了对自己年轻时代艰苦节操的自我追问,体现出一种孤独的自省和对世俗的超脱。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废弃寺庙中的人们如何聚集财富和遗骨,似乎在暗示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与灵魂的遗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生以秃笔记录琴声,展现了在纷扰的世事中追求精神寄托的渴望。

诗中“遥空摩影狂相得,群水穿礁浩未平”的意象,展现出自然的壮阔与人生的波澜起伏,暗示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幻,内心的追求与坚持是始终不变的。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私情的无奈与对世俗评价的冷漠,强调了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随波逐流。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展现了黄宗羲作为诗人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人生命运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苦节何人似?:以反问的方式引入,表明对年轻时艰苦节操的思考和寻求共鸣。
  • 得此全归亦称情。:表达对获得情感的感慨,认为情感的获得是值得的。
  • 废寺醵钱收弃骨,:描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暗示灵魂的遗弃。
  • 老生秃笔记琴声。:反映老者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通过音乐记录内心的情感。
  • 遥空摩影狂相得,:描绘自然景象,暗示人与自然的狂野关系。
  • 群水穿礁浩未平。:象征人生波澜起伏,依然在继续。
  • 两世雪交私不得,: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无法得到真正的私情。
  • 只随众口一闲评。:结尾表现对世俗评价的无奈,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无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年轻的苦节比作一种珍贵的情感,强调其价值。
  • 对仗:诗句中存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遥空摩影”与“群水穿礁”。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内心世界,如“雪交”、“水穿”。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人生中的苦涩与追求,表现了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代表青春与理想。
  • 废寺:象征对传统与过往的反思。
  • 琴声:代表精神追求与艺术的寄托。
  • 遥空:象征广阔与自由。
  • 群水:象征人生的波折与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少年苦节”指的是: A. 年轻人的努力与坚持
    B. 物质的追求
    C. 世俗的评价
    D. 自然的景象

  2. “废寺醵钱收弃骨”表达了什么? A. 对物质的渴望
    B. 对传统的追求
    C. 对灵魂的遗弃
    D. 对音乐的热爱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乐观向上
    B. 悲观失落
    C. 反思与批判
    D. 轻松幽默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黄宗羲《苍水》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均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黄宗羲侧重于对人生命运的反思,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参考资料:

  • 《黄宗羲诗文集》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